农友5643

2025-03-28 13:36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田螺养殖是一项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水产项目,适合在稻田、池塘、沟渠等淡水环境中开展。以下是田螺养殖的关键技术方法,供参考:

‌一、养殖场地选择‌
‌水源要求‌

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水域,pH值以6.5-8.5为宜,避免工业废水或农药污染。
水流缓慢或静水环境更佳,如稻田、池塘、溪流缓滩等。
‌底质环境‌

底部以松软淤泥(10-15cm厚)为佳,便于田螺钻入栖息和觅食。
可在池底铺少量细沙或腐殖土,模拟自然生境。
‌二、养殖池建设‌
‌池塘/稻田改造‌

面积以0.5-2亩为宜,水深30-50cm,四周建防逃墙(高30cm以上),可用塑料板或石棉瓦围栏。
进出水口加装细孔网(60-80目),防止田螺逃逸和敌害入侵。
稻田养殖需挖深沟(宽1-1.5m,深30cm),保持田间水位稳定。
‌环境营造‌

种植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提供遮阴和天然饵料。
投放竹枝、石块等作为田螺隐蔽场所。
‌三、种螺选择与放养‌
‌种螺要求‌

选择壳色鲜亮、螺壳完整、活力强的健康个体,规格以5-10g/只为宜。
常见养殖品种:中华圆田螺、石田螺等。
‌放养密度‌

每亩水面放养种螺100-150kg(约1.5万-2万只),雌雄比例以4:1为宜。
放养时间:春季水温稳定在15℃以上(南方3-4月,北方4-5月)。
‌四、饲料投喂管理‌
‌天然饵料‌

田螺主要摄食水中藻类、有机碎屑、浮游生物等,可通过施肥(如腐熟粪肥)培育天然饵料。
‌人工饲料‌

补充投喂米糠、麦麸、豆饼、菜叶、瓜果皮等,粉碎后均匀撒播。
投喂量:按田螺总重的1%-3%,每日1-2次,傍晚投喂为主。
高温季节适当增加投喂量,冬季减少或停喂。
‌五、水质管理‌
‌水质调控‌

保持水体透明度20-30cm,定期换水(每7-10天换水1/3),防止水质恶化。
定期泼洒生石灰(10-15kg/亩)调节pH值,并消毒水体。
‌溶氧保障‌

高温季节增氧,可通过微流水或增氧机提高溶氧量,避免田螺因缺氧死亡。
‌六、日常管理‌
‌巡查与记录‌

每日检查田螺活动情况、摄食状态及水质变化,及时清理残饵和病死螺。
记录水温、投喂量、生长速度等数据。
‌防逃防害‌

定期检查围栏和防逃网,防止天敌(如鸟类、黄鳝、龙虾等)入侵。
暴雨天气注意防洪,避免田螺被冲走。
‌越冬管理‌

冬季保持水深50cm以上,或在池底铺厚稻草保温,确保田螺安全越冬。
‌七、繁殖与幼螺培育‌
‌自然繁殖‌

田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水温20-28℃时繁殖旺盛。每只母螺年产仔螺100-150只。
繁殖期保持水质稳定,增加钙质(如贝壳粉)促进螺壳发育。
‌幼螺管理‌

幼螺孵化后2周内以浮游生物为食,可投喂豆浆或发酵有机肥。
分池培育,避免密度过高影响生长。
‌八、病害防治‌
‌常见病害‌

‌寄生虫病‌:如纤毛虫,可用硫酸铜(0.7ppm)泼洒。
‌细菌感染‌: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消毒水体。
‌缺氧症‌:及时换水增氧。
‌预防措施‌

定期消毒养殖池,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腐败。
引入种螺前用3%-5%盐水浸泡10分钟消毒。
‌九、收获与运输‌
‌捕捞时机‌

养殖8-10个月后,个体达10-15g即可收获(壳高3cm以上)。
分批捕捞,捕大留小,避开繁殖期(5-9月)。
‌运输要点‌

保持湿润环境,避免暴晒和挤压,长途运输可加冰块降温。
‌注意事项‌
避免与肉食性鱼类(如鲤鱼、青鱼)混养。
慎用农药和化肥,防止田螺中毒。
初次养殖建议小规模试养,掌握技术后再扩大规模。
通过科学管理,田螺养殖周期短、成本低,亩产可达800-1200kg,适合作为生态循环农业(如稻螺共作)的增收项目。
2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1

农友0095

2025-04-09 07:13

发家致富好选择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