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传非遗古韵,匠心筑富民新篇。近段时间以来,永善县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世翠忙得不可开交:白天跑邮局给外地客户邮寄定制的苗族服饰,晚上加班赶制背包、桌巾、裙子等蜡染手工艺品。近年来,凭借精湛的蜡染技艺,她的作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今年,扣除材料等成本,她销售蜡染产品的纯收入超3万元。这份“指尖上的收入”,不仅充实了她的生活,更坚定了她创业的信心。
在永善县,像杨世翠一样吃上“非遗饭”的手艺人还有很多。近年来,永善县聚焦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过多元推动、示范引领、市场拉动,探索出一条“非遗经济”新路子,让非遗技艺“活起来”、非遗产业“旺起来”、非遗产品“火起来”,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坚持多元推动 让非遗技艺“活起来”
“一套套色彩斑斓的彝族服饰、一件件精巧细腻的苗族蜡染、一把把古朴大气的彝族月琴……”走进永兴、溪洛渡、马楠、伍寨、务基等乡镇(街道)的非遗工坊,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正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不仅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更成为广受欢迎的文旅商品。

非遗是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也是一方水土独特的文化名片。地处乌蒙山脉西北部、金沙江下游的永善县,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近年来,为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永善县深挖当地非遗价值,盘活非遗资源,坚持从完善保护体系、筑牢传承阵地、强化技能培训等方面入手,推动非遗在保护和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制定《永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永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专班,深入乡村开展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县内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保护现状,分类建立动态化非遗人才库;积极开展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5人。

筑牢非遗传承阵地。永善县坚持把乡镇(街道)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主战场,创新构建“1+1+N”非遗传承矩阵,即建成1个县级非遗保护中心,打造1个多业态非遗展馆,并在多个乡镇设立非遗传习所。该体系通过实物展示、技艺展演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场景,让人们零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例如,马楠、伍寨、黄华等乡镇的非遗传习所常态化开展苗族芦笙舞、彝族达体舞等非遗展演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和游客,成为当地争相打卡的非遗新地标。
强化非遗技能培训。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永善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马楠苗族彝族乡、伍寨彝族苗族乡,推动非遗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易地搬迁安置点,邀请高校专家和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带动2000余名群众和学生参与学习苗族芦笙舞、彝族月琴制作、苗族蜡染等非遗技艺,推动非遗从“小众传承”到“大众认同”的转变。同时,组织文化骨干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省内外高校及非遗企业参观学习,进一步拓宽眼界、开阔思路,提升自身技艺水平。
突出示范带动 让非遗产业“旺起来”
“喂,陈队长吗?我们小吃店明天开业,请你们舞狮队前来捧场助兴。”近日,刚结束一场表演的黄华镇鲁溪舞狮队队长陈元顺又接到客户的预约电话。他高兴地说:“入冬以来,开业庆典类活动增多,县内外预约表演的订单也多了起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外表演。以前舞狮是自娱自乐,现在成了增收的好门路,这‘文化饭’真是越吃越香。”

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力量,是非遗技艺得以延续和创新的源头活水。他们以持久的匠心与热爱,在现代文化浪潮中守护着传统技艺。为让传统技艺转化为经济动能,永善县深挖非遗价值,盘活非遗资源,通过组建表演团队、打造非遗工坊、培育非遗企业等方式,大力发展非遗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创业,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组建表演团队。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高台舞狮”的品牌优势,永善县积极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文艺爱好者牵头组建表演团队,为县内外各类开业庆典、节庆活动提供商业演出。这一模式在传承民俗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鼓起了表演者的“钱袋子”,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截至目前,全县有舞龙舞狮、花灯表演等表演团队20支,队员300余人,年演出总收入达30余万元。

实施非遗代表性项目。永善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理念,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上海李也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玉源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黑龙江奥格斯特旅游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外文旅企业的专家和运营负责人深入永善调研,为非遗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围绕永善县“十四五”规划,精心编制文旅发展规划,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和“金沙江畔·和美永善”品牌打造,成功争取资金580万元,引导文旅、民宗等部门当好“暖心店小二”,推动月琴、芦笙、彝族服饰、苗族服饰等非遗产品生产加工项目落地建设。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与投产,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发展实现深度融合。
打造非遗工坊。永善县充分整合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统手工艺资源,创新作坊式、师徒式“产教融合”传承模式,在吸纳带动就业的同时,推动打工者向非遗学徒、传承人转变,建成集培训、生产与销售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工坊。同时,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传承基础、生产规模、市场发展潜力且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技艺类项目,推动生产性保护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协同发展,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目前,全县已发展涵盖苗族蜡染、彝族服饰、桧溪土火锅、大兴土碱面条、麦麸醋、彝族月琴等品类的非遗工坊、餐饮店及相关企业780家,辐射带动16个乡镇(街道)群众增收。
强化市场驱动 让非遗产品“火起来”
9月17日,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在永善县展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敏一边手持蜡刀细致绘制苗族蜡染纹样,一边向观众讲解文创产品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寓意,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一旁的永善县善韵好礼文化礼品馆展柜内,团扇、围巾、包饰等蜡染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咨询选购。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弘扬,非遗不仅成为各类文化活动中的亮眼名片,更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浸润生活的文化底色。近年来,永善县依托各类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非遗宣传,创新推行“非遗+”模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搭建起非遗代表性项目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让“藏在深闺无人识”的非遗产品走向大众,推动非遗产品向市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创新“非遗+文创”模式。永善县优选苗族蜡染、彝族服饰等10余个市场潜力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与国内文旅企业开展长期合作,在产品造型和实用性上不断创新,研发生产符合现代审美的特色手工艺品,推出桌巾、手提包、围巾、披巾等一系列蜡染文创产品,创办苗族蜡染、彝族服饰制作等6家非遗工作室,让非遗从“展品”变成“商品”。同时,永善县积极探索“电商+非遗”新模式,引导本土企业及传承人入驻淘宝、抖音等平台,通过搭建线上销售渠道,让永善非遗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在马楠3A级景区及永兴、溪洛渡、务基、伍寨等乡镇(街道)的公共文化活动室设立非遗展销专区,定期不定期对外开放,形成“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销售体系。
创新“非遗+文旅”模式。非遗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永善县充分挖掘非遗在文化创意、产品制作、旅游娱乐等方面的多重价值,推动非遗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金沙江畔·和美永善”非遗精品旅游线路,推动非遗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将地方美食、主题展览、文创产品、民俗表演等元素融入旅游环节,吸引大量学生、游客慕名而来,在沉浸式体验中增进对非遗的理解与情感认同。同时,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南亚博览会、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文化旅游交易活动,应邀参与浙江卫视《所向披靡的我们》节目录制,通过专家点评、现场表演、艺人互动等方式,宣传推介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高台舞狮”,进一步提升永善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新“非遗+展演”模式。永善县坚持“以节为媒、借节传播”,将非遗元素融入各类节庆、宣传与演出活动中。依托元旦、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举办马楠苗族花山节、伍寨彝族火把节,开展新春非遗巡游、广场大家乐、“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为老百姓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体验。结合“永善枇杷”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发布,举办第五届“乌蒙金沙·佳果天成”枇杷季推介系列活动,打造“好吃、好看、好用、好玩”四大板块,开展“十大特色菜”和“十大特色小吃”评选,组织端公戏、彝族月琴、苗族芦笙舞、民族服饰秀、“高台舞狮”等非遗专场展演,让更多年轻人看到非遗、听到非遗、爱上非遗,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云南网等主流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不断提升永善非遗的知名度;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实现枇杷及非遗产品的线上联动销售,推动公众在消费中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共享非遗发展创新成果。(黄桦)
来源: 昭通新闻网转发0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