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害对象
主要为害大蒜,还可为害大葱、韭菜、薤头(藠头)等蔬菜。
二、病原
大蒜紫斑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为葱链格孢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
三、症状识别
大蒜紫斑病又称黑斑病、轮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花梗。病斑椭圆形至纺锤形,通常较大,长径1~5厘米或更长,紫褐色,斑面出现明显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部长出深褐色至黑灰色霉状物,此即为本病病征(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当病斑相互融合和绕叶或花梗扩展时,致全叶(梗)变黄枯死或倒折。大蒜一旦感染紫斑病后,能快速蔓延至整块蒜田,病株率基本上能达到90%以上,病叶率在70%-90%之间,直接导致该地块的大蒜商品价值大大降低,产量减半。
据观察,大蒜种植密度大的地块、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重茬种植的地块、土壤比较贫瘠的地块等,大蒜紫斑病发生都比较严重。
大蒜紫斑病图片1
大蒜紫斑病图片2
大蒜紫斑病图片3
大蒜紫斑病图片4
四、侵染循环与发病规律
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的分生孢子周年为害,没有越冬现象。在北方,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第二年条件合适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也可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发病后,在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最适温度为25~27℃,12℃以下不发病。要求高湿,湿度大则发病重;病菌萌发和侵入需要有雨水或露水。雨水多、结露时间长、雾大,则发病重;病地连作、低洼地、浇水过多、肥料不足、生长不良、害虫造成的伤口多,发病也重。
五、综合防控技术
一是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大蒜和粮食作物进行轮作(不要和葱蒜类作物轮作),时间间隔建议3年左右。
2、选育抗病大蒜。
种植采用脱毒蒜、抗病蒜、无病虫健壮蒜种。选用个大、健康、均匀的优质蒜种。
3、及时清理病残体。在大蒜在收获后,要对田间掉落的叶片、植株等做好清理工作,尤其是已经发生紫斑病的地块,清理工作更应该,把这些病残体及时清理出田外,减少田间病菌的寄体和数量。
4、科学肥水管理。合理灌溉,严禁大水浇灌,雨后及时排水,预防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在大蒜的生长期,根据当地用肥习惯和植株的长势情况合理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5、地膜覆盖。紫斑病的发生可以通过雨水进行传播,覆盖地膜种植以后,能很好的减少病菌通过雨水传播的机会。另外地膜覆盖大蒜种植,还能够起到保墒促生长的作用,利于大蒜正常生长,提高自身的抗性,减少病害的侵染。
6、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培育壮苗,通过加强苗期水分、温度以及施肥、除草、间苗等管理,增强植株抗性。
二是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因病菌可附着在种子上传播,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4%进行药剂拌种,或将种子用40%甲醛300倍液浸种3小时杀菌,浸后及时洗净,可有效降低栽培田大蒜紫斑病发生概率。也可用50℃温水烫种15~25分钟,消灭病原。
2、田间发病初期和发病期施药:
发病初期,推荐使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一般在2月上旬应选用3%多氧清水剂800倍液;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12%绿乳铜乳油、58%甲霜·锰锌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5%咪鲜胺水乳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氟啶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共喷3~4次。因病原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应轮换用药。
转发0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