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之际,苍山顶积雪覆盖,山脚下暖意融融,每月四次的三月街集市,是旅居大理的手工艺人摆摊赶集的日子,苍山果实耳饰、大理的花朵明信片、扎染衣裙、瓦猫……做手工、晒太阳、居住在周边的村子里,这是许多旅居者的生活方式。
一街之隔的中和村,小院幽静,对于音乐制作人林杰来说,是理想的工作环境。林杰已经在大理生活了12年,去年到中和村租下这间小院,将老房子改造成工作室。
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去学校后,林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上午练琴、下午录音或创作,在他看来,大理生活工作都很方便,孩子在这里成长能够拥有快乐的童年。“大理艺术氛围浓厚,许多音乐人一年当中到许多地方巡演,但主要生活在大理。”林杰说。
像林杰这样的艺术创作者,已经成为中和村的旅居主体。这个原住民仅129户600余人的小村子,吸引了1000多名“新大理人”,其中知名艺术家有100余人,常驻艺术家21人,涵盖绘画、设计、影视、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2023年,中和村被大理州命名为“艺术家第二居所”,全村房屋出租率达89%。
走在中和村里,每一条街巷都充满古朴雅致的趣味,一间间老宅、小院既保留了传统风貌,又融入艺术设计,新老居民相处和睦融洽。“云工开物”小院的主理人邓虎藏,是中和村最早入驻的旅居者之一。“来到大理后,接触到当地的手艺人,那种慢工细活、安静放松、气定神闲的状态,让当时刚从城市来的我找到了想要的生活。”
结合之前对漆器技艺的掌握,邓虎藏决定在大理开启金缮修复的工作,“目前,工作室每年约修复500至800件器具,其中80%是茶具,通过让漆器重回日常生活,让人们感受传统器物之美。”
沉淀十年,邓虎藏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地注重与在地文化的结合,不仅尝试与本村的铁匠、钢构工人一起用旧铁皮设计制作茶台、果盘、柜子,还面向游客设计了瓦猫、甲马、扎染等非遗体验课程,每年接待500至1000名体验者。
毗邻大理古城,眺望洱海,背靠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天龙八部影视城和大理大学,田园山野近在咫尺,让中和村成为具有优势的旅居村落。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旅居”的模式做出差异化,使得中和村脱颖而出,成为大理州叫得响的旅居品牌。2020年,中和村与大理大学艺术学院开启“村院”合作,打造“中和国际艺术村”,将村民议事中心改造为“中和书院”,作为艺术综合服务中心,将56个闲置院落向艺术家开放,建设艺术家工坊,引入民宿、餐饮、旅拍、文化公司等经营主体60多家,满足从食、住、行到工作、采风、展演与研讨交流等艺术需求,为艺术家驻留提供良好条件。
“这个村子的水特别好,不少人特意来这里打水。村民们原先种百合的特别多,这里的土壤也适合种花。”从广州到大理的雷阳,自2020年起在中和村经营“焱秀格”山居民宿,打造了花木繁盛的庭院,以生活的美学款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几十个国家的游客。
下午3点,一支乐队如约到访林杰的“毡房音乐工作室”,他们是合作多年的老朋友,今天准备录制新作品。“漆要刷得厚薄均匀,慢慢等待干燥……”工作室里,从杭州来到大理旅居的小新,在邓虎藏细心指导下正逐步完成金缮修复的每一道工序。雷阳最近忙碌了起来,他的山居民宿迎来一批海外客人,“我们这个大家庭来自不同的国家,分别住在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次共有12个人一起旅行,因为我很喜欢《去有风的地方》,就把旅行的第一站定在了大理。”马来西亚游客国莲说。
十多年前,中和村只有一条土路,位置偏僻鲜有人至。如今,火塘诗歌会、农民书画家作品展、西南丝绸艺术集市、遇上大理国际艺术展等活动相继举办,越来越多的人往来于此并留下艺术的痕迹,中和村更加开放、包容,浓厚的艺术氛围让这里成为了理想旅居目的地,“艺术乡建”之路越走越宽,实现了艺术空间营造与艺术产业化双轨并行。
云南网记者 段苏航 秦蒙琳
来源: 云南网
转发0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