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叶柄、卷须、果实等。叶片受害,先是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的小病斑,病斑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黄褐色,带油光,叶背面无黑霉层,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干枯脱落形成穿孔。果实和茎上病斑初期呈水浸状,湿度大时可见乳白色菌脓。果实上病斑可向内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逐渐变色,果实软腐有异味。卷须受害,严重时病部腐烂折断。而霜霉病,受害叶片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到黑色霉层,病斑不穿孔,无菌脓,发病后期变成黄褐色,空气干燥时迅速干枯,并向上卷。
(二)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主要区别有:
①病斑形状、大小细菌性角斑病的叶部症状是病斑较小,而且棱角不像霜霉病那样明显,有时还呈不规则形。霜霉病的叶部症状是形成较大的、棱角明显的多角形病斑,后期病斑会连成一片。
②叶背面病斑特征将病叶采回,用保温法培养病菌,24小时后观察。病斑为水渍状,产生乳白色菌脓(细菌病征)者,为细菌性角斑病;病斑长出紫灰色或黑色霉层者为霜霉病。湿度大的棚室,清晨观察叶片,就能区分。
③病斑颜色细菌性角斑病变白、干枯,脱落为止。霜霉病病斑末期变深褐色、干枯。
④病叶对光的透视度有透光感觉的是细菌性角斑病;无透光感觉的是霜霉病。
⑤穿孔细菌性角斑病病斑后期易开裂形成穿孔,霜霉病的病斑不穿孔。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原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存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病菌侵染黄瓜后,在适宜条件下发病并产生菌脓。菌脓随雨水、灌溉水及大棚膜水珠下落、结露和叶缘吐水滴落,飞溅蔓延,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病菌从气孔、水孔及自然伤口侵入。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角斑病在10~30℃均可发生,适宜温度为24~28℃,大棚高湿有利于发病。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低洼地、重茬地发病也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耐病品种,如津春1号、津研4号、中农11号、中农13号、新泰密刺等抗病品种。从无病瓜上选留种,无病土育苗。施足基肥,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
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大棚内覆盖地膜,有条件的可使用滴灌,深沟高畦栽培,降低田间湿度,及时调节棚内温湿度。浇水一定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及时放风排湿,阴雨天不浇水。当外界夜温不低于15℃时,昼夜放风。大棚撤膜前,一定要炼苗1周左右,让黄瓜逐渐适应外部环境。
2.药剂防治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1.5小时,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棚室栽培喷撒5%百菌清粉剂15千克/公顷。发病初期喷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5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6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6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溶液800~1000倍液叶面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续4~6次。
转发0评论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