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七月,常山县同弓乡同心村“莲心湾”的荷花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碧绿的荷叶飘满了池塘,起初这里只是高速公路边一块400亩无人问津的荒地,通过流转土地、移栽荷苗、修筑栈道、混养鱼虾……已发生美丽蝶变。
近年来,同弓乡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盘活利用“沉睡”资源,重构土地利用新格局,在发展美丽乡村的同时,解决“人、地、钱”这个突出的“三农”问题,通过打好“资源”“产业”“文旅”三张牌,逐步实现“农区变景区、农品变礼品、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房变客房、农民变股民”,摸索出一套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丰收”的同弓模式。
土地变资源 农民腰包更鼓
“以前我家的地是租给别人种草皮的,租金低、不稳定,现在村集体统一流转给企业,既能收租金又能分红。”7月24日,同弓乡同心村村民樊火青说,在他家的土地上,此时此刻正在建设着村里一个千万元的大项目。
在这之前,连同樊火青家在内的这400亩土地,因为无人耕种,无人管理,抛荒严重。“抛荒浪费太可惜了,一定要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同弓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让村党支部书记邹清华看到了希望,他把村里的碎片土地和抛荒土地统一打包,变为资源,与常山绿色大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共建400亩荷虾混养项目——莲心湾,企业占股51%、村集体占股49%,自此“土地变资源,农民变股民”。
农区变景区 乡村发展更活
走进同弓乡彤弓山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郁郁葱葱的古树林,这个只有578人的小村,百年以上的古树却有上千棵。村里的白墙上画着村民晒秋的美图,这里被评为“浙江晒秋第一村”。“每年的晒秋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去年10月,仅3天时间,就接待了3万多名游客。”彤弓山村党支部书记章贵生说,从前的彤弓山村虽然古树环抱,生态优美,却“藏在深闺无人识”,如何让“美丽乡村”生金带来“美丽经济”?彤弓山村结合资源特色和农业产业优势,通过农房整治提升村庄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同时抓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机遇,流转1000多亩土地,打造民宿、农耕园、休闲停车场等项目。
如今,走在村里的青石板路上,看到的是“民居如景、村景如画”。村庄变景区之后,村民徐海忠家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好了,“现在不打电话提前预订的话,是吃不到饭的嘞。”徐海忠一边忙着准备几名上海游客的晚饭,一边说道。
农房变客房 产业发展更广
在同弓乡中和村,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矗立在小山坡上,周边群山竞秀,空气怡人。“那些立在坡上的漂亮房子是我们村里的‘坡地民宿’。”中和村党支部书记潘广丰介绍说,中和村由原竹蓬底、下东山、长圩三个经济薄弱村合并而来。和大多数农村一样,村里年轻人基本在外打工,可利用资源少。那时的潘广丰刚任新村的“一把手”,就动起了“脑筋”,前期整理好37亩地,让那些需要建房的农户选好地基,标准化建设,协议每幢建三层楼高,第三层做民宿。
如今,中和村里共有27幢“坡地民宿”,100个床位。“农房变客房,村民在家当起了老板,也为赋闲在家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潘广丰说,在中和村不仅有民宿,还有红美人柑橘基地、红心猕猴桃基地、蓝莓基地等瓜果蔬菜基地,下一步,中和村将打造成民宿集中村、旅游中转站、疗休养基地,以民宿撬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帮助村民增收。
“2019年下半年,同弓乡辖内8个行政村全被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项目中,整体推进从‘盆景’到‘风景’再到‘全景’的改变。”同弓乡党委书记黄小兵说,截至目前,全乡通过土地流转、集体土地入股投资特色农业产业等方式,为每个村实现一次性收入700多万元。村集体抱团入股投资特色种养产业,实现互利共赢,为当地创造30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项目与乡村休闲旅游结合,共吸引游客10多万人,并通过联合经营民宿、招聘农民进企业等途径让农民增收致富。
转发0评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