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西安11月26日电(记者许坦 李丽静 陈碧琪) 黄土高原的沟壑峁梁间,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头。2025年深秋,陕西省榆林市116万亩山地苹果迎来丰收季。挂果面积80万亩,产量突破80万吨,预计产值超100亿元——这份成绩单标志着榆林山地苹果产业正式迈入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的关键转型期。但这条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的转型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图为榆林市靖边县小河村果园(郭宇星 摄)
然而,在产业体量增长的背后,榆林山地苹果正面临六大发展短板:生产管理效率偏低、风险抵御能力薄弱、加工环节存在缺口、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品种与产量效益失衡、品牌营销效能不足。
产业规模跃升与产业链短板并存
榆林山地苹果作为当地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玉红向新华财经记者介绍,2025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16万亩,这一数字是20年前的3倍多。挂果面积达80万亩,产量突破80万吨,产值有望首次破百亿元。

图为榆林市靖边县小河村果园(无人机图片)(郭宇星 摄)
这一产业规模在陕西省占据重要地位。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省苹果实有面积917.2万亩,产量1449.85万吨,全链产值达到1400亿元。榆林苹果产业已成为陕北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但规模扩张背后隐藏着产业链各环节的多重制约。目前,榆林山地苹果产业面临几个突出短板:
首先,机械化水平程度不足。受部分地区地理条件限制,标准化管理覆盖率低,机械化应用集中在植保环节。而修剪、疏果、套袋等关键工序仍依赖人工,机械化水平远低于省内洛川、富县等先进产区。
其次,自然灾害防御体系薄弱。花期冻害、夏季伏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张玉红说,“全市现有的防雹网仅覆盖3万亩,应急防控技术体系尚未完善,果农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
另外,储藏加工能力也存在明显缺口。据榆林市农业农村局数据,全市当前果品储能仅18万吨。按年产量80万吨、60%储能需求计算,存在36%的储能缺口。深加工产品种类单一,加工企业产能发展不足,附加值挖掘不充分,性价比低。
劳动力成本叠加品种结构不合理的双重挑战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是制约产业高质量提升的瓶颈。榆林市农业宣传信息中心朱磊坦言,苹果产业链中,修剪、疏果、套袋等关键工序中的劳动力,80%来自洛川、白水等外来人员,本地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人工成本年均上涨15%,挤压了部分利润空间。
同时,品种结构不合理也对市场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张玉红说,榆林山地苹果主栽品种集中在晚熟类,早中熟品种占比不足20%,成熟期叠加导致市场竞争激烈。
而在品牌建设方面,“榆林山地苹果”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线下市场存在以次充好现象,线上渠道运营分散,果农、果企各自为战,品牌溢价能力弱。与相邻的延安洛川苹果产区相比,综合效益差距明显。
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苹果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面对产业短板,榆林市聚焦“提质、抗逆、强链”三大目标,正在努力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全力推动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
子洲县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引进秦脆、维纳斯黄金、魔笛、瑞雪等多个优质苹果品种,部分优质示范园亩均收益最高达3万元,远超普通果园5000至6000元的平均水平。子洲县的成功经验表明,品质提升可带来显著效益。
加工仓储环节,据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榆林市规划建设5个区域性采后处理中心,新增智能选果线8条、千吨级保鲜库12座,2026年前实现果品储能突破30万吨。
劳动力培育方面,开展“本地果农技能提升计划”,年培训专业技术工人5000人次,目标是将本地劳动力占比提升至50%,降低对外来用工依赖。
2025年10月,绥德县举办山地苹果品牌推介会,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2.6786亿元。绥德县已创立“墕头红”“赵家坬”等特色品牌,其中“墕头红”山地苹果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和国家有机苹果认证。目前,榆林12县市区实现苹果种植全覆盖,其中绥德、米脂、子洲、吴堡、清涧、佳县、横山、靖边8个县区被认定为全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榆林山地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优质优价”的市场前景与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新产季,国内苹果市场“优质优价”特征越发明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分析师吕世阔指出,2025年10月,新产季富士苹果成熟上市,“抢鲜”热潮带动全国主要销地批发市场苹果价格稳中有升,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1月24日富士苹果批发价格6.4元/公斤,北京市场部分大果径、高品质货源报价突破13元/公斤,显示优质果品仍具较强市场支撑力。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陕西鲜苹果出口2.74万吨,金额2810.62万美元,同比分别减少32.35%和33.93%。白水苹果产区的产业人士感叹:“我们是时时有危机感的。”向未来、走规模化、往精深加工走,是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随着“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深入推进,榆林860万亩流沙基本实现固定半固定,生态持续向好为苹果产业带来新机遇。横山区赵石畔镇85岁的张炳贵祖孙三代接力十余载,终在沙窝里种出“金果子”。科技进步让苹果种植突破自然界限。从秦岭北麓到毛乌素沙地南缘,一颗小苹果的北扩之旅,印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榆林山地苹果产业肩负着惠民利民富民的使命。榆林市政府提出的目标是通过3-5年努力,实现标准化管理覆盖率超80%、机械化水平提升至40%、商品果率突破80%,助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苹果产业贡献占比提升至30%以上。
榆林山地苹果产业的提质增效攻坚战刚刚开始,它的成败关乎着黄土高原上无数果农的致富梦。( 参与调研:常竣斐、王腾、刘雨、景兴涛)
来源:新华财经
转发0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