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长过程易发生各种病害,生理性缺锌赤枯病是其中之一。水稻生理性缺锌赤枯病害是由于土壤缺乏微量元素锌而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缺素病害,在水稻移栽大田后15天左右就开始发病,若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生长弱,分蘖少或不分蘖,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因此,适时防治水稻生理性缺锌赤枯病害对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水稻生理性缺锌赤枯病症状病害属生理性病害,初发病叶片发红,又称“发红田”,逐步加重,发病重时出现老叶发红带有褐色斑点、心叶发白、植株矮小、不长、分蘖少或无分蘖表现;水稻生长过程缓慢、瘦弱、导致产量下降。
二、水稻生理性缺锌赤枯病防治技术
1、病害在冷浸田和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发生危害,由于土温低,土壤中有效锌难以释放,导致缺锌,这类田主要进行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温和水温,促进土壤中有效锌释放,减轻病害发生。
2、土壤缺锌喷施硫酸锌是防治水稻生理性缺锌赤枯病的一种主要技术措施。在水稻移栽大田后15天左右,对初发病田用0.1%浓度的硫酸锌溶液喷施防治,间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就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促进水稻正常生长。
转发0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