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菌病薯种植地块、低洼积水地块、高温高湿地块、重茬种植地块以及降水较多的年份,该病发病率高、病情危害重。该病主要侵害马铃薯的茎秆和地下茎块,使用染病种薯播种后会不出芽、不出苗或出芽后腐烂死棵;苗期染病,马铃薯植株矮小长不高;成株染病会造成植株萎缩。该病最明显的特征是患病植株明显矮小、近地面出的患病茎基部变黑腐烂。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病规律
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防治措施
(1)遗择无病块茎作种 在收获后,种薯入库、出库切块时,都要注意严格淘汰病薯,选用抗病、无病种薯,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后播种。
(2)田间拔出病株 从幼苗出土以后,注意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发现有病株时应及时拔掉,拔除病株的空穴应用生石灰消毒,将拔掉的病株深埋土中,以免再传染。
(3)种薯消霉 用福尔马林溶液(40%福尔马林l份,加水200份)浸泡种薯3一5分钟,拿出堆起闷蒸2小时(加上薄膜等物),以后将堆薯摊开,在阴凉处晾干。切块时也要注意切刀消毒。
(4)实行轮作 每隔3—4年轮栽一次,可以避免病菌感染。不要在涝洼地上种植。
(5)适时早播 加强田块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带有马铃薯黑胫病的薯苗。
(6)种薯入窑 要严格挑选,入窑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l-4℃,要求透风良好。
转发0评论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