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样卖命工作,是要涨工资还是想被提拔?”类似这样的话,对于一心扑在助残事业,扶持和帮助残疾人脱贫致富的多耐而言,已经不止一次地刺激过她的耳膜。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这样的话无论是真心关心她的身体,还是处于别的什么考虑,多耐回答总是那么的从容:“我是牧民的女儿,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应该多做一些事儿。再说了我的工作是为残疾人服务,帮扶他们脱贫是我的责任,必须认真对待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2009年,多耐在“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光环下,并没有选择舒适的岗位享清净,而是选择了从达日县粮站调往残联工作,走上了服务基层特殊牧民群众的岗位。扶贫开始后,她心无旁骛地一心帮助残疾人脱贫,把赤诚洒在了达日的每一片草原上。
“她有一颗菩萨般的心肠。”居住在达日县下红科乡的贫困户、重度残疾人布洛,只要去寺院就会给多耐点上一盏平安灯。因为从县城到红科乡96公里长的路程,多耐为了布洛的残疾证及残疾人补助,曾一天3次往返两地之间,在布洛看来自己的家人都未必如此。布洛只要是到达日县城看病,多耐都会陪着他去医院检查,事后还得带着很少“进城”的布洛上街购物。
“没有知识、失去了劳动力,在增收渠道缺乏的牧区,一旦残疾就意味着缠上了很难摆脱贫困的绳索。”多耐告诉记者,残疾人贫困户只能通过政府扶持来实现脱贫,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样扶持残疾人,我只能挨家挨户地摸排帮他们去逐一办理扶持项目。生活上也得多关心,一来让他们知道并没有被社会所遗忘,二来树立他们脱贫的信心,从靠项目变成自己想方设法去脱贫。我的工作对象是全县的残疾人,通过政策补助和产业分红实现脱贫的布洛只是一个个数。
自扶贫开始以来,哪里最偏最远去哪里、哪户最穷最差入哪户,是多耐始终如一的工作态度和轨迹。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她的足迹覆盖了达日县的所有乡镇,白天入户调研,晚上又研读政策文件,分析措施对策为残疾人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项目。在采访多耐时,她一边端来茶水一边不假思索地说出不少残疾人脱贫户的姓名和脱贫情况,仿佛在介绍自己朝夕相处的家人一般。看的走得多了,思考研究多了,收获自然也就多了,她认识到:“脱贫攻坚其实就是最典型的木桶原理,长板再长只能是锦上添花,短板才是决定因素。”
窝赛乡的重度残疾人吾杰,老远看到多耐的身影,第一个动作是树起两个大拇指,以此来代替握手的热情动作。在扶贫攻坚工作一开始,吾杰就是多耐重点关注对象,因为基本失去劳动力的他,当时根本没有办理残疾证,很多扶持项目他都没有享受到。
残疾人补助、大病医疗救助,多耐在为吾杰解决了基本保障后,开始为吾杰选择了较为牢靠的项目,引导吾杰将产业到户资金投入到了扶贫产业。“多耐是对的,我现在一共能拿到2000多元的分红。”吾杰从没有享受过分红待遇,也不敢想自己能挣到钱,在多耐地耐心开导和引导下,如今靠着他自己的双手,做起了传统藏式帐篷和服侍的源头手工加工活,每个月最少赚得2000多元,增加了收入,对于未来的人生充满了信心。
“实现脱贫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国家最终的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所以我的工作担子依然很重。”面对已经实现脱贫的残疾人贫困户,多耐的心思又转移到了“奔小康”上面。她告诉记者,在“两不愁三保障”之下,脱贫户因病返贫的可能性已经不大,生活地基已经牢靠之后,要想的就是如何“盖高楼”。牧区的“高楼”就是特色产业,下一步就是引导残疾人按自身的能力,投身或者发展特色产业,靠产业长期稳定的实现增收,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
转发0评论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