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蛙尾水乱排或重罚100万元!专家:牛蛙不是外来入侵物种,一刀切拆牛蛙不妥!

刘臻

2021-06-21 21:26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原创 蔡丹燕 农财宝典水产版 今天







文 |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蔡丹燕



牛蛙“禁养令”又来了!2021年4月份以来,广东汕头、揭阳、潮州、清远、河源等多地开展牛蛙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牵动行业人士神经。


中国牛蛙行业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年产量50万吨的庞大规模,全产业链产值超600亿元。近些年来随着牛蛙在餐饮端的逐渐爆火,牛蛙成为继小龙虾之后的又一大网红单品。广东是牛蛙的核心产区,养殖产量占全国40%以上,主要分布于汕头、潮州、梅州、河源、清远、韶关、湛江及珠三角部分地区。


销售难是农产品产业最大的问题,而牛蛙完整的产业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有多个涉足“苗、料、购销、加工”的全产业链企业参与其中,还有品牌餐饮企业(如“蛙来哒”)也参与了全产业链,让养户少了后顾之忧。然而,牛蛙养殖存在滥用药物、尾水污染、非法占用耕地等问题严重,随着环保政策升级,牛蛙养殖成了重点整治对象。




广东各地开展专项整治澄海过半养蛙场或面临整改
近期,广东汕头、揭阳、潮州、清远、河源等多地开展牛蛙养殖污染整治行动。实际上,政府对牛蛙养殖场的清拆并非今年开始。在清远市阳山县太平镇,当地卖牛蛙饲料的业务员张明反映,早在2018年,就已经搞过一轮牛蛙清拆行动,部分养殖户迁移到湖南等地,但也有人偷偷转移到偏僻山区继续养。清远市清新区是近期开展清拆的地区之一,牛蛙饲料经销商唐俊介绍,近期整顿牛蛙养殖,最先开始的是石潭镇、浸潭镇,因为牛蛙行情火爆,那里不少养殖户看到有利可图,纷纷投产,近两年来新增面积特别多。





广东汕头市澄海地区是全国牛蛙最大产区,同时也是牛蛙的老产区,澄海当地的养殖户养殖年限超过15年的不在少数,当地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据了解,澄海每年牛蛙产量达15万吨,占全国牛蛙产量30%左右。其辖区内的盐鸿镇、溪南镇、东里镇等几个镇就有牛蛙养户2000多户,三镇共7000多亩牛蛙养殖面积,占澄海牛蛙养殖总面积的95%。据澄海区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开春后澄海地方政府已经通知要进行联合整治行动,东里镇相关部门在6月5日就发出通知,之后是盐鸿镇、溪南镇,当地政府要求非法占用农田耕地的牛蛙养殖场于6月20日前自行清拆。据当地人介绍,当地涉及非法占用农田耕地的牛蛙养殖面积超过一半,业内预计过半牛蛙养殖场或将面临整改。
此外,养殖尾水这项也将有可能极大地卡住蛙农的命脉,因为养殖密度大、投喂量多,养殖尾水极有可能面临超标。早在4月底,据当地电视台报道,澄海区对隆都镇牛蛙养殖场进行了突击检查,发现该镇有两家牛蛙养殖场的蛙苗存在药残超标问题;另外邀请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该镇5家进行现场尾水检查,发现其中3家存在排放尾水超标问题,并对此依法立案调查。据当地养殖户透露,据当地养殖户透露,澄海区政府已经口头通知称,接下来将对养殖场尾水进行抽查常态化监督,排放超标者要面临10万-100万元不等的高额罚款。
对于上述整改和处罚方案,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致电澄海区政府相关部门时,没有得到明确回应。据悉,目前澄海区拆除的多为非法占用农用耕地的养蛙场,对于尾水排放超标的养蛙场进行处罚和整改,引导当地养蛙业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由于地理位置以及气候原因,澄海地区主要以中蛙养殖模式为主。一般在每年的六七月份投放小四脚蛙,大约在11月份出蛙。据当地从业者介绍,往年同期的应该有一半以上的蛙池已经投苗,但今年因为牛蛙专项整治影响,到目前放苗的人寥寥无几。养户还提到,六七月份正是小四脚变态期,也是养殖成本最高的时期,如果这个时候清拆,养殖户损失重大。“我们希望能够等到7月份再拆,到时存栏的蛙苗已经从蝌蚪全部变成四脚蛙,可以出售。”业内人士预计今年澄海的牛蛙生产节奏将会延迟,成蛙上市时间也将受到影响。




牛蛙已入围水产新品种不能以“外来入侵物种”一拆了之


据悉,2018年广东、福建牛蛙养殖场第一轮清拆潮期间,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因为地理环境优势,纷纷向闽粤两地的老蛙农伸出橄榄枝,引进牛蛙作为当地农民致富之道,养殖致富的故事也被树为乡村振兴的典型。
有业内人士指出,最近几年牛蛙好像是像过街老鼠,到哪都面临清拆,600亿元的产业只能藏在冰山之下偷偷发展。但牛蛙产业链发展却很完备,例如澄海地区,饲料、苗种、动保、流通等等一系列产业配备非常完善,同时还聚集着各大流通商的加工厂。农产品最大的问题往往是销售难,而牛蛙的产业链很好地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如今牛蛙已经成为当代顶流餐饮及电商火爆的销售单品。





由于牛蛙养殖门槛低、利润高,近两年来养殖量迅速扩大,而大多数养殖户缺乏环保意识,因此养殖尾水直排污染环境、随意丢弃病死蛙体、非法添加违禁药等问题层出不穷。重压之下,以粤东、闽南为主的牛蛙主产区政府部门近年纷纷出台禁养令,禁止新增牛蛙养殖、要求现有牛蛙养殖场限期清拆。在政府通告中,有部分地方政府以牛蛙为“外来入侵物种”为由,大量养殖牛蛙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和威胁,其养殖污水直排还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入侵品种跟外来物种是两个概念,称牛蛙为外来入侵品种是不对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艾春香在接受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采访时表示,牛蛙是外来物种,但外来物种不等于入侵物种。入侵物种是指对本地物种造成威胁后形成优势品种,且严重破坏生态的品种。而牛蛙长期圈养,并且在人工条件下控制繁殖,并未形成当地的优势物种。他认为,是否被认定为入侵品种,需要长期的科学调研后才能够被定义。“部分地方政府把牛蛙列为入侵品种并以此为据禁养牛蛙,显然是有所不妥的,牛蛙养殖最大的问题在于尾水处理有待提高,非法使用违禁药、药物残留等问题有待逐步完善。”
实际上,2020年3月,农业农村部专门出了一系列文件,农业农村部正式将牛蛙列入水生动物管理(此前归于国家林草局管),明确牛蛙可养可食(相关报道:火速扩散!农业农村部紧急通知:牛蛙龟鳖鳄鱼等按水生物种管理!不列入禁食名录);去年3月份,又重新发文确认牛蛙和美国青蛙为《水产新品种》。如此说来,养殖的牛蛙是外来入侵物种的说法有点不妥。有业内人士表示,今时今日如果继续以“牛蛙为外来入侵物种”一刀切拆除牛蛙养殖场已经不妥,当然牛蛙养殖存在农用地占用、养殖尾水排放超标问题,这些都需要行业人士去努力,未来牛蛙行业应该是聚焦环保问题,让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与消费端顺畅对接。




环境污染、土地使用问题阻碍发展牛蛙养殖亟盼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


“牛蛙产业的发展,是要找到效益与环保之间的平衡点。”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艾春香教授表示,希望政府应尽快出台政策,推荐规范的技术养殖标准和示范性养殖模式,引导牛蛙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他还建议,行业协会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打造一套标准的规范化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供借鉴参考。
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尚没有牛蛙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牛蛙养殖也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清远市某牛蛙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王伟对记者说,养殖户愿意配合做好尾水处理和规范化养殖,但他从业多年,一直没看到一个明确的标准。澄海区众多牛蛙养殖户也坦诚,牛蛙养殖的尾水污染问题存在已久,但作为分散经营个体,面对制度法规建设不足,很难去改变什么。





对于养殖污染问题,厦门兴牧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龙伟建议,可以尝试改变养殖方法进行产业升级,比如说养殖场拿出30%面积,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增加循环水处理设备,外加自然沉淀池、过滤池等等。
从田间到餐桌,牛蛙产业包含了数以万计农民,又关联着无数消费者,涉及广泛民生。解决好牛蛙行业的问题,既是提高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途径,更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舌尖上的保障”、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有力措施。
在“粗放型”向“质量型”转型过程中,牛蛙产业亟待寻找新的空间与轨道,这不仅是牛蛙自身的重生,还将为破解水产业发展与环保难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借鉴。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4

农友5676

2021-07-20 09:05

了解学习了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赵景英

2021-07-01 16:31

讲的非常好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8891

2021-06-22 07:16

不错不错吆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巍巍昆仑

2021-06-22 04:01

不错,真不错。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