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食心虫(学名:Carposina niponensis),又称桃小食心虫,是我国北方果区危害最严重的蛀果类害虫。其幼虫可蛀食桃、苹果、梨、枣、山楂等10余种蔷薇科果树果实,造成"豆沙馅""猴头果"等典型危害症状,直接影响果实商品价值和果园经济效益。
形态识别
成虫:灰褐色蛾类,前翅具三角形蓝黑斑
卵:桶形深红色,表面具"Y"形纹饰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3-16mm,桃红色
蛹:黄褐色,具纺锤形夏茧
危害特点
蛀入孔仅针尖大小,蛀道直达果核
仁果类:果心积粪形成"豆沙馅"
核果类:蛀食果肉致果面凹陷畸形
落果率可达30%-50%,重发果园绝收
发生规律
北方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
越冬幼虫5-7月雨后集中出土,夏茧化蛹
成虫具趋光性弱、昼伏夜出特性
(一)土壤防控(关键期:5-6月)
物理阻隔
越冬幼虫出土前(4月下旬)树盘覆盖地膜
培土镇压:树干周围1米半径培土10cm
药剂处理
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地面喷雾
毒土法:5%毒死蜱颗粒剂拌土撒施
(二)树上防治(关键期:卵孵化期)
化学防治
首选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3000倍液
替代方案: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
喷药指标:卵果率达1%或初见蛀果
物理阻隔
幼果期(花后20天)套双层防水果袋
套袋前需彻底喷施杀菌杀虫剂
(三)农业防治
清园管理
及时摘除虫果,集中深埋处理
冬季翻耕树盘,破坏越冬虫茧
生态调控
种植趋避植物(薄荷、万寿菊)
果园生草(白三叶草)保护天敌
(四)生物防治
性诱剂监测
每亩悬挂3-5个诱芯监测成虫羽化
诱捕器三角式分布,高度1.5m
天敌利用
释放赤眼蜂(每代放蜂3万头/亩)
保护寄生蜂(甲腹茧蜂、齿腿姬蜂)
物候期时间范围防控措施萌芽期3月下旬清园消毒,刮除老翘皮出土期5月中旬地面药剂封闭,覆膜镇压羽化期6月下旬性诱剂监测,灯光诱杀蛀果期7-8月药剂轮换,套袋保护
药剂轮换使用,避免抗药性产生
采收前30天禁用化学农药
多雨年份需增加地面防治次数
新建果园优先选择抗虫品种
通过实施"地下封杀、树上防控、生物调节、农艺阻断"四位一体防治体系,可有效控制虫果率在3%以下。建议建立果园病虫档案,结合气象数据制定精准防治方案,实现生态防控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
转发0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