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土专家”创新赋能黄芪产业 匠心点亮乡村振兴路

农业科教

2025-10-31 18:54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在子洲,黄芪不仅是百姓眼中的“养生草”,更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黄金产业”。如今,一位扎根田间的“土专家”,用一项源自自然启发的国家专利发明,为这份“黄金产业”注入了新动能——他就是子洲县中药材种植户、“黄芪打孔种植机”专利发明人吴付林。这位敢想敢干的农民发明家,以创新精神打破传统桎梏,用实干担当助力“子洲黄芪”提质增效,成为新时代子洲农民“懂技术、善创新、能致富”的生动典范。

吴付林用黄芪打孔机打孔种植的黄芪(1年期)

过去,子洲的黄芪种植一直面临“效率低、成本高、品相不均”的难题,不仅影响黄芪长势,更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57岁的吴付林在多年种植中,对这些痛点深有体会,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找到突破口。“有次在地里看到个老鼠洞,洞里意外长出的黄芪根系又粗又直,品相比周围人工种植的好太多!”吴付林顿时眼前一亮——老鼠洞的狭窄空间能固定根系生长方向,这不正是解决黄芪品相问题的关键?“看着乡亲们弯腰弓背挖坑,一天也种不了几分地,再想到老鼠洞里的黄芪,我就思考造个机器打出类似的‘洞’,种黄芪肯定能省劲、强效!”

最初,不少人觉得他是“瞎折腾”——一个没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还想照着老鼠洞造机器?但质疑声反而坚定了他“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决心。研发之路布满荆棘,没有图纸基础,他就对照老鼠洞的结构、结合传统种植流程手绘草图;不懂机械原理,他就骑着三轮车跑遍周边农机维修点,向老师傅请教;缺少研发资金,他就拿出家里的积蓄,甚至卖掉闲置农具。最困难时,机器试验多次失败,打出的孔要么深度不够、要么形状不规则,连家人都劝他放弃,但吴付林始终没松劲,“白天在地里观察老鼠洞的深浅、直径,琢磨怎么让机器复刻这种‘自然生长环境’,晚上在工作室拆了装、装了拆,就不信解决不了这个难题。”

经过无数次的调试改进,他研发的“黄芪打孔种植机”终于成型——机身适配山地地形,打出的孔深浅、粗细均匀,完美模拟了老鼠洞的生长环境,既能保证黄芪根系直立生长,显著提升品相与产量,还能将种植效率提升3倍以上。当国家专利证书送到手中时,这位黝黑的陕北汉子红了眼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给咱子洲种黄芪的乡亲们争了口气!要是没发现那个老鼠洞,也不会有这个机器!”

吴付林在给黄芪种植户讲解打孔机上操作注意事项

如今,吴付林的“宝贝机器”已在子洲400亩黄芪种植基地落地应用,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印证了创新价值:相较传统人工种植,每亩可节省人工成本800元,种植周期缩短3至4年,黄芪优质品率提升35%左右。“以前种5亩黄芪要雇10个人干3天,现在用吴师傅的机器,2个人1天就能种完,长出来的黄芪跟他说的‘老鼠洞黄芪’一样好!”种植户们的认可,让吴付林更加坚定了推广创新技术的决心。他计划将技术推广至2000亩以上种植基地,让更多人共享这份“来自自然的灵感红利”。

作为子洲黄芪产业的“赋能者”,吴付林的发明不仅破解了单个种植户的难题,更为县域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子洲方案”。近年来,子洲县始终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吴付林这样的“土专家”,正是产业升级的“活引擎”——他们扎根田间地头,能从自然中找灵感,懂农户真实需求,其创新成果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子洲黄芪”从“传统种植”向“科技赋能”转型,从“单一产品”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黄芪打孔机生产场地

“新时代的好农民,不光要会种地,更要敢创新、能钻研,还要懂观察——连老鼠洞都能给咱启发!”谈及未来,吴付林还有更长远的规划:他希望进一步优化机器性能,适配更多中药材种植需求;更盼着能得到技术指导与政策支持,让“黄芪打孔种植机”走出子洲,服务更多种植户。

在子洲,像吴付林这样的创新者正在不断涌现,他们用匠心与智慧,让“子洲黄芪”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也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这片土地上,不仅生长着滋养生命的黄芪,更生长着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推动发展的创新力量。

来源:子洲融媒 

1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2

三农小助手

2025-10-31 20:14

666999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6381

2025-10-31 20:07

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