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施肥总量的确定需要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规律、农田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等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提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目前,确定作物的推荐施肥量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六种方法:① 地力分区法;②目标产量配方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③田间试验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和氮磷钾比例法。这些方法实质上可分属两类,即:注重田间试验生物统计的肥料效应函数法和偏重于土壤测试的测土施肥法如养分平衡法、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等。
(1)地力分区法:利用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调查和当地田间试验资料,把土壤按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再应用资料和田间试验成果,结合当地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较为简便,提出的肥料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的经验,方法简单,群众易接受。缺点是局限性较大,每种配方只能适应于生产水平差异较小的地区,而且依赖于一般经验较多,对具体田块来说针对性不强。在推广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理论指导的比重。
(2)目标产量配方法: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本身和施肥两个方面供给养分的原理来计算肥料的用量。先确定目标产量,以及为达到这个产量所需要的养分数量,再计算作物除土壤所供给的养分外,需要补充的养分数量,最后确定施用多少肥料。
① 养分平衡法: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养分测定值计算的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作物的施肥量,通过施肥补足土壤供应不足的那部分养分,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施肥量(kg/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养分平衡法涉及目标产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5个参数,目标产量确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两种。
② 地力差减法: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空白田产量之差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作物在不施任何肥料的情况下所得产量即为空白田产量,它所吸收的养分全部取自土壤。从目标产量中减去空白田产量,就应是施肥所得的产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施肥量(kg/亩)=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空白田产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③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通过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来计算施肥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施肥量(kg/亩)=(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测定值×0.15×校正系数)/(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注:(1)式中作物单位吸收量×目标产量=作物吸收量;(2)土壤测定值×0.15×校正系数 = 土壤供肥量;(3)土壤养分测定值以mg/kg表示,0.15为养分换算系数,校正系数是通过田间试验获得。
(3)田间试验法:通过简单的单一对比,或应用较复杂的正交、回归等试验设计,进行多点田间试验,从而选出最优处理,确定肥料施用量。
① 肥料效应函数法:采用单因素、二因素或多因素的多水平回归设计进行布点试验,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量进行数理统计,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肥料效应方程式。根据其函数关系式,可直观地看出不同元素肥料的不同增产效果,以及各种肥料配合施用的互作效果,确定施肥上限和下限,计算出经济施肥量,作为实际施肥量的依据。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客观地反映肥料等因素的单一和综合效果,施肥精确度高,符合实际情况,缺点是地区局限性强,不同土壤、气候、耕作、品种等需布置多点不同试验。
② 养分丰缺指标法:这是田间试验法中的一种。此法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与作物吸收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作物通过田间试验,根据在不同土壤养分测定值下所得的产量分类,把土壤的测定值按一定的级差分等,制成养分丰缺及应该施肥量对照检索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测得土壤养分值,就可以从对照检索表中,按级确定肥料施用量。
③ 氮、磷、钾比例法:此法也是田间试验法的一种。原理是通过田间试验,在一定地区的土壤上,取得某一作物不同产量情况下各种养分之间的最好比例,然后通过对一种养分的定量,按各种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其他养分的肥料用量,如以氮定磷、定钾,以磷定氮,以钾定氮等。
节选自本人主编的《水肥一体化实用问答及技术模式、案例分析一书》
作者:新疆农垦科学院梁飞,希望对大家有用,具体操作可以私信我。
另外该文章为今日头条首发,其他平台转载必须私信作者,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