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农牧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业微生物研究所赴敖汉旗开展谷子病虫害防控指导

农业科教

2025-07-26 17:04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当前,赤峰市持续高温且伴随局部降雨,正值谷子拔节关键期,这一气候条件极易诱发病虫害,对谷子生长构成严重威胁。为精准掌握谷子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科学指导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开展防控工作,7月5日至15日,赤峰市农牧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业微生物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杂粮杂豆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岗位团队赴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开展谷子病虫害专项防控指导工作。

团队先后深入四家子镇东井大队、闫丈子麻湾子村、赤家湾子、老虎山及长力哈达等区域,通过田间调查、样本采集、农户访谈等方式,全面掌握了当地谷子病虫害发生现状。调研显示,当前谷子主产区主要病害为谷子白发病、谷瘟病、叶斑病,虫害则集中在负泥虫、叶甲、粘虫;其中谷子白发病危害最为突出,部分区域发病率高达70 %~90 %,病害级别达6~8级,已对谷子生长构成严重威胁。

针对谷子白发病的爆发成因,团队经分析明确:田间留存的大量病菌与低温高湿环境是核心诱因。该病害通过土壤传播,播种后土壤中的卵孢子会随雨水或灌溉水萌发并侵染植株。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白发病的田间流行风险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1)极高风险,当温度处于15~25 ℃、湿度达80 %~100 %时,恰好匹配幼苗期土壤高湿、播种后持续降雨的田间环境,此时病菌侵染与发病概率最高,病情指数达到峰值,需立即启动重点防控

(2)高风险,温度在10 ℃~15 ℃且湿度80 %~100 %,或温度15~25 ℃且湿度60 %~80 %时对应春播期低温高湿、初夏灌溉后适温中等湿度的气候条件,发病概率显著提升,需强化监测频次;

(3)低风险,温度低于10 ℃或高于25 ℃、湿度低于60 %时,低温干旱或高温干旱环境会抑制病菌活动,发病程度较轻,但需警惕暴雨后气温骤升可能引发的局部病害反弹。

为有效遏制白发病蔓延,团队针对性提出分级防控技术方案:

有机谷子田:播种前、发病初期,优先采用生物药剂,如小檗碱、大黄素甲醚,此类药剂兼具环境友好性与有机种植适配性,能高效抑制病菌萌发与侵染。

普通谷子田:可选用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恶霉灵水剂等高效化学药剂,其兼具保护与治疗作用,能快速控制病害扩散。

在施药操作上,需严格把握关键细节。喷药时期应在病害发生初期,病叶率5 %以下,及时介入,发病较重区域,发病率30 %以上,需间隔7~10天连喷2~3次;喷施部位需重点覆盖叶片背面及茎基部,确保药液均匀覆盖病菌易侵染区域;喷药时间需避开正午高温时段(10:00-15:00),选择早晨(7:00-9:00)或傍晚(16:00-18:00)进行,既减少药液蒸发,也降低人员中暑风险,若喷药后4小时内遇降雨,需及时补喷一次以保证药效。

为实现“控病+促长”双重效果,团队特别建议在防控中协同使用防治药剂与功能性营养液,尤其适用于拔节期弱苗及病后恢复期植株。混配时需遵循“先稀释营养液、后加药剂,边加边搅拌”的原则,避免直接混合导致沉淀;营养液用量不得超过推荐上限,防止氮素过量引发拔节期植株徒长;施用时间需错开药剂喷施当天,可在药剂喷施前1天或后2天施用,避免药剂与营养液中的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对于发病率高于50 %的严重地块,应优先保证药剂用量,营养液可减半施用,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增施。

此外,针对负泥虫、叶甲、粘虫等虫害,团队建议结合虫害发生密度选用针对性药剂,有机药剂可选用苦参碱、天然除虫菊等;化学药剂针对负泥虫、叶甲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粘虫则推荐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本次防控指导工作不仅精准掌握了基层杂粮杂豆产业的实际需求,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落地见效,更为深化院企合作、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搭建了桥梁。赤峰市农牧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业微生物研究所杂粮杂豆植保岗团队将持续跟踪田间病虫害动态,常态化开展基层调研指导,为赤峰市杂粮杂豆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来源:赤峰市农牧科学院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2

农友4787

2025-07-26 17:37

123456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4787

2025-07-26 17:37

147258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