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社区
发帖
长文
登录
马上登录
注册
4A景区成龙湖公园
月公子二月
2025-10-26 10:21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每一个出走故乡的人,或许都会在某个时刻重新打量所来之处。砖瓦泥墙,一花一树在抽离之后,生发出许多从前无从发现的奥义。恰如彩色照片被调成黑白,斑斓色彩遮蔽的光影和明暗调子就凸显出来。”——易小荷。
有两天没有更新,其实也是一种重新打量自己,打量之前写过的文字,打量我的降生和出发之地。我真的了解它吗?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吗?我的真写得好吗?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触,还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
我总是讨厌那一种陈腔滥调的表达,试图追求另一种有趣的诗意,那是一片我走进去的空白天地。我与故乡重逢之后,我们在另一个时空的对话,我用更宽阔的视野和更新鲜的颜料,给它重新描绘一个清新、多元、耳目一新的画像;故乡也用包容、鼓励、给予厚望的深情安慰着我——孩子,始信昆仑别有山,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路。
昨天下午,路过“千年仫佬,三尖罗城”的成龙湖标志性建筑,忽然想起,和它的第一次相遇。
六年前,我站在现在的位置,看着“三尖罗城”,心生困惑,不是应该写“山尖罗城”吗?日久故乡成他乡,我和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一样,不明白何为“三尖”。我如同久不登录的会员账号一样,系统清零了陈年的积分,一切从头开始,我重新在这座小城,生根发芽,猥琐发育。我按照达尔文的“丛林法则”,如同一朵长在幽暗潮湿角落的蘑菇,透过星光斑的丛林缝隙,管中窥豹,略见故乡的一叶之秋。
终于得以明白潘琦先生的苦心,他多次提到,在某次民族文化座谈会,向外国友人介绍仫佬族文化,无意间灵感突现,仫佬山乡,用“三尖”来概括——“山头尖,筷头尖,笔头尖”。
罗城第三届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把“千年仫佬、三尖罗城”作为主题,从此“三尖”在官方文书中固定下来,成为仫佬山乡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罗城三尖文化研究会,经过总结提炼,集思广益,提出“罗城新八景”,并组织出版文集《罗城新八景》,“成龙湖光”便是“罗城新八景”其中之一。
成龙湖是为了纪念一代廉史于成龙命名的,它原来叫葫芦山水库。没有开发成景区的时候,葫芦山带着原始的草莽气息,和年少的青春悸动一样,荒芜之中带着生命的枯荣。一草一木,春风吹又生,少男少女,漫步于堤坝之上,抬头望见,水库水位下降之后,野草野花,倒映在干涸快见底水潭里,被涟漪褶皱之后又自然熨平,而男女相思的内心涟漪,却无法被岁月抚平。夏季暴雨的降临,水库汇聚了无数条山涧的水,街道的水,无数个奄奄一息的小水潭,一夜膨胀,连接成了一片小汪洋。从水库路过的人,内心也有着一片海,踩着砂石路走过,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水源的丰盈,拯救了今年的庄稼的收成,沉甸甸的稻穗,压住了路人心中的海,避免它翻江倒海,这是海与海的相遇;而之后,又各归平静,各有潮汐。秋后问斩,那是真实存在过,葫芦山曾作为古刑场,是击毙犯人的场所。小时候大人经常恐吓不听话的小孩,“拿克葫芦山枪毙”。现在湖边山顶上矗立宝塔,也是为了压住地下那些人内心的海吧。
秋风瑟瑟,葫芦山又一次干瘪下去,像是为了容纳那些“砰砰砰”枪响之后倒下的肉体,腾挪更多的空间。水库里,浮现出来的石头,显得狰狞怪异,利如尖刀,这本来就是它原来的面目,它们和山连成一体,“海”形成的时候,它们隐身在水之下而已。我想起一句老巴说的话:“大潮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冬季的葫芦山,人际罕见,水库只见沉积的淤泥龟裂成不规则的形状。我走在葫芦山坝上,内心的海也是不规则的,时而狂风大浪,时而风平浪静,我在坝上望去,等待一个身影的出现,那个人不是潇潇,不是小凤,是沈从文《边城》里面类似的角色,一个可能明天来,可能永远也不回来的人。
时过境迁之后,葫芦山水库变成了成龙湖——4A景区,我变成了谢二月——三尖文化研究会成员,我们都在刮骨疗毒之后,脱胎换骨,活成了新的模样。再次走过葫芦山的岸堤,一样的场景,一样的意境,一样的思绪万千,再写不出年少的朦胧诗句。
“千年仫佬,三尖罗城”,这八个大字,特别显眼,它就像新的地标,每次约友人散步,说“我在三尖罗城等你”,便能快速精准的集合。“三尖罗城”也成了游客集散中心,不但等着友人相聚,也等着远道而来的客人,等着外在漂泊的游子,等待“海与海”的相遇。
昨晚在思考和梳理我和故乡的关系,刷到朋友圈的重磅消息,“仫佬盛宴·百膳呈祥”美食大赛启动。其实,我已经很少刷朋友圈了,看见和被看见,也是一次“海”的相遇。
本次大赛由自治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主办,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承办,主打“零门槛挖好味”!有证书,有奖金,有美食专家指导。扫描下方二维码可参加报名。
在人海里,我在三尖罗城等你相遇。
1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
评论0
1
0
转发
发布
提示框内容
确定
对话框内容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