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禁捕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涉及10多万艘合法持证捕捞渔船的退捕,关系20多万捕捞渔民转产安置保障。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为期10年的禁捕。目前进展如何?渔民生计如何保障?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禁得了:摸清底数 精准实施
“我从14岁跟着父辈在鄱阳湖捕鱼,到现在已经20多年。以前一网下去有几百斤野生鱼,这些年基本见不到了,捕的七成以上是小龙虾,另外三成主要是四大家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下沙头村村民吴华山说。
在长江流域禁渔退捕中,吴华山家里共4艘船,得到渔船和渔具回收补偿、过渡安置补贴后,现在流转了三四百亩水田从事虾稻共作,年收入约30万元,并带动4户渔民就业。
近年来,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水域生态功能显著退化,全国每年水产品总量约6300多万吨,其中长江水域产量不到10万吨。禁渔既是破解生态困境的需要,也是为了渔民长远利益。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近期各地已全面摸清退捕渔船和渔民基本情况,完成建档立卡,禁渔退捕转入全面推进、精准实施的新阶段。
在安徽,实现了建档立卡、证注销、船回收和网销毁4个百分之百。在江西,界定了专业渔民、兼业渔民和其他渔民,建档立卡2.14万户、6.82万人,封存退捕渔船(含辅助船)3.1万艘,已拆解处置渔船(含辅助船)2.7万艘。
据了解,中央财政已安排禁捕退捕补助资金,省、市、县各级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补偿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渔民手中。
“在拆解处置渔船时,有的渔民把船锚或船前面的木板留下做纪念。”有基层干部对记者说,渔民对船感情很深,几十年朝夕相处,“这既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退得出:确保每个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当初得知要退捕上岸,心里挺着急,很多渔民担心生计。真正上了岸,在政府帮扶下,很多年轻人学手艺找到了工作。”安徽省马鞍山市原薛家洼村民三姑娘说。
三姑娘家有住家船、生产船和辅助船共5艘,这次渔船拆解得到补偿款和过渡期生活补贴,以优惠价格买房并搬进新居。如今,儿子在企业做车工,丈夫成为护渔保洁员,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新气象。
为了让退捕渔民走上岸、立住脚,各地各部门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其中,江西向退捕渔民发放为期一年的过渡期生活补贴,专业渔民标准为1.2万元,兼业渔民0.6万元,并给予15年养老保险补助,计划9月底前完成参保手续任务。同时,对退捕渔民就业创业、托底安置、就医就学、住房保障等统筹安排。
当前,退捕渔民就业安置也面临不小的难度。沿江10省市退捕渔民落实社保政策比例还不高,多数省份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大部分渔民年龄偏大,多数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转产再就业比较困难。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有条件的地区要抓紧出台参照被征地农民标准把退捕渔民纳入社会保障的具体政策措施。积极组织退捕渔民成立合作社,开展水产养殖、休闲农(渔)业等,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组织劳务输出、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每个退捕渔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我们像鸬鹚一样,以前只会在水里抓鱼,现在上岸了,要努力慢慢转产,靠勤劳把新生活建起来。”53岁的江西庐山市南康镇大塘村生态鱼庄老板张保东说。
管得住:构建监管长效机制
“长江干流一马平川相对好管,而鄱阳湖有上百个小型湖泊,监管难度可想而知”“有证的船收上来了,可网上仍能买到塑料船、气垫船”……如何切实强化监管?
在位于蛇山岛的鄱阳湖联合巡逻执法勤务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通过大屏幕实时监控湖区各处情况。目前当地已建立了人走船巡、雷达监测、无人机巡航的省、市、县三级部门联合巡逻执法机制,34个高清摄像头可360度旋转。
“鄱阳湖正常水位时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1人1船巡遍全湖需要10到15天,现在利用高科技只要1小时就能巡完。”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副局长詹书品说,该系统还可实时定位执法人员及船艇位置,及时调配力量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除了推动“人防+技防”,各地还强化“专管+群管”模式。马鞍山市当涂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指导员蒋健说,当地确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县级主要依靠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和渔政执法中队,乡级要求每个乡政府配备6名巡查员,村级确保每村2名护渔网格员。执法过程采取多部门联合巡查办案模式。
韩长赋表示,下一步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基层渔政执法力量。特别是“一江两湖七河”227个重点县,要做到有独立或相对独立机构、专门人员、执法装备、专项经费、协助巡护队伍和公开举报电话,健全“专管+群管”“人防+技防”的长效监管机制。
转发0评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