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酱油果逐年严重,一旦感染商品价值全无,注意提前预防

北方的农民

2021-12-01 09:11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智慧农民# 

近几年来,番茄“酱油果”发生面积逐年加大,番茄一旦感染该病害后,商品价值全无,所以,该病成为低温季节预防的关键病害。


 
症状表现
番茄“酱油果”,就是番茄果实表面上产生褐色斑纹,多集中在果肩凹陷处。由于病斑颜色呈褐色,如酱油颜色一样,所以,菜农称之为“酱油果”。随着温度降低,棚内湿度加大后,又到了“酱油果”的高发期。 
病因分析
通过镜检发现,导致酱油果产生的病原物为疫霉菌,可在果实表皮中发现卵形或近圆形、无色、具乳突,基部具短柄的孢子,由此可以判断酱油果是疫病引起的。
同时,该病发生还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同一棚室中,大棚前脸处果实发病率高;不同的棚室,湿度偏大的发生率高;而在果实上,病害常发生在易积水的果肩部;通过上述三个发病特点,可以判断湿度大时,利于“酱油果”的发生。此外,在发生酱油果的棚室中,喷施防治疫病的药剂效果不佳,而配合施用防治细菌病害的药剂后,效果较好。


 
通过上述几点综合分析,“酱油果”系疫病和细菌病害复合侵染造成的。
应对措施
由于“酱油果”的发生是不可逆的,所以菜农应提前预防,避免“酱油果”发生。了解了“酱油果”的发生条件后,那么,在预防时,就应从降低棚室湿度和预防病害两方面入手。
在棚室温度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棚室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同时,改按天浇水为根据土壤情况浇水,让土壤湿度保持在75%左右,浇水后注意加大通风量,加速棚内湿度降低。


 
药剂防治。氰霜唑、烯酰吗啉、霜脲氰、丙森锌、吡唑醚菌酯、甲霜灵等对疫霉菌均有防治效果;而铜制剂、抗生素类等对细菌病害防治效果较好。那么,在喷药防治时,建议采用两种复配的方式进行,即保护和内吸药剂兼具,可通过添加有机硅的方式来提高药液在果面的分布效果。
1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6

农友0861

2021-12-03 07:18

66666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0861

2021-12-03 07:18

66666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0861

2021-12-03 07:15

66666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潘淑范

2021-12-03 05:44

番茄一但患病不好管理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云涛

2021-12-01 10:08

6666666666666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2863

2021-12-01 09:39

666888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