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薛家河镇种植的高粱(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11月20日,在绥德县薛家河镇高粱烘干仓储基地,高大的烘干塔矗立在黄土高坡上,干粮仓、烘干塔、标准化仓库等设施一应俱全。
“以前收了高粱,最怕遇到阴雨天,晾晒不及时就会发霉变质,一年的辛苦可能白费。现在有了烘干仓储基地,再也不用因为天气发愁了。”绥德县聚黍香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正前说。
薛家河镇曾面临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渠道狭窄等困境。如何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当地将目光聚焦在耐旱耐瘠、适应性强且市场前景广阔的红高粱上,大力发展万亩高粱产业。
今年,该镇种植高粱3万亩,预计产值将突破5400万元,实现群众人均增收4000元,14个村集体经济高粱产业单项收入都将超15万元。
“以前种高粱靠天吃饭、凭经验干活,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现在有了专家指导和先进技术,山地高粱亩产能达到800斤以上,坝地亩产能突破1200斤。”薛家河村村民刘亚飞说,科技赋能是高粱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
近年来,绥德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专家教授团队扎根田间地头,针对产业发展痛点难点,开展专项技术攻关。通过推广测土配肥、农田深翻、全膜双垄沟播种等先进农艺措施,校地联手打造出千亩高产示范田,构建起兼顾品质、产量与土壤健康的高粱绿色智慧生产模式。
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针对山区耕作难度大、人工成本高的问题,我们投入近200万元购置了14台大型农用机械,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调配,仅收取少量人工和油料费用并负责维修保养,让种植户以最低成本享受到机械化服务。”薛家河镇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刘骁程介绍,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薛家河镇组建专业农技服务团队,安排农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从播种到采收全程提供免费技术指导。“何时播种、何时收割、如何做好病虫害防治,专家都会及时提醒,还进行现场示范教学,让我们心里有底,种得放心。”薛家河村村民刘兴全说。
为破解高粱晾晒难、储存难、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薛家河镇14个村集体共同组建绥德县聚黍香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积极争取资金380万元,全面建成高粱烘干仓储基地,年烘干能力达1.3万吨,仓储能力1000吨。
“目前,我们将高粱晾晒时间缩短为8小时至12小时,成本节约50%以上。通过烘干去杂,高粱的品质也实现统一稳定。”雷正前介绍,今年9月初,基地还通过公开招租择优选定了经营主体,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固定租金8.2万元。
“高粱挂面口感筋道、营养健康,老人孩子都爱吃。”在绥德县城的一家超市,市民王艳购买了薛家河镇出产的高粱手工空心挂面。据介绍,这款融合了传统非遗工艺与现代消费需求的产品,今年9月推出后迅速赢得市场青睐。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绥德县聚黍香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高粱挂面2500余箱,带动高粱系列产品销售额达40余万元。
“高粱挂面选用本地优质红高粱为原料,经多道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保留了高粱的营养成分,口感更符合大众口味。产品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不仅在绥德30多个超市铺货销售,还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绥德县绥粮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韩英介绍。
只有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才能实现红高粱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绥德县在高粱深加工上下足功夫,在原有高粱米面、高粱粥料、高粱馍片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让营养健康的高粱产品更方便食用、更贴合市场需求。
目前,绥德县正着力打造“薛家河红高粱”地域品牌,启动高粱地理标志和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通过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我们将锚定建设省级产业强镇目标,持续巩固万亩高粱产业规模与品质,通过科技赋能、企业带动、链条拉动、品牌推动四大举措,积极构建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聚力打造亿级高粱产业链。”薛家河镇党委书记刘玮表示。
来源:陕西日报
转发0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