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农渔循环种养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泸县召开。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渔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观摩了泸县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加工、推广服务等情况。
为何此次全国性推进会选择在泸州召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泸州聚焦“稳粮增收、以渔促稻”目标,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稻渔共作、连作模式,联动毗邻地区共建“巴蜀鱼米之乡”,通过“政企联动夯基础、综合施策增动能、延链强链促增值”三大举措,推动稻渔综合种养向产业规范、产品优质、产地优美、产区繁荣的高质量方向发展。截至目前,泸州已建成省级“鱼米之乡”4个,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3万亩,年产水产品1.8万吨以上,小龙虾产量稳居全省前三位,“双稻双虾”示范推广案例入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改革与建设典型案例。
泸州融媒记者 张婷 摄
在政企联动夯基础方面,泸州出台了《关于加快水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鱼米之乡”建设纳入全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制定《泸州市“巴蜀鱼米之乡”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形成“四核心、十片区、全域发展”整体布局;发挥龙头引领、联农带农作用,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起“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推广“一标(同一标准建设基地)、两改(对稻田进行改水、改底)、三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配料配药、统一收购销售)”的标准养殖方式,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按照“全产业链条发展、三生三产共融、科技创新驱动、绿色高效生态”理念,在泸县、合江县、古蔺县、纳溪区等核心区域建设示范效应明显的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省级水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带动全市稻渔产业初具规模。
在综合施策增动能方面,泸州争取稻渔种养循环园区和川南早虾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资金6932万元,整合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振兴衔接等涉农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金超过3亿元,按照《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规范养殖沟、进排水、防逃防害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发布了《双稻双虾 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稻田养殖技术规范》等泸州市地方标准3项,构建“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新型经营主体”推广体系,推广应用“双稻双虾”等高效种养模式(即:“中稻+再生稻、小龙虾+罗氏沼虾”,每年5月至10月在稻田中养殖罗氏沼虾,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收获一季中稻、一季再生稻和一季罗氏沼虾、一季小龙虾),组织技术推广人员,通过进村入户、联户结对、送教上门等方式,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00余期,培训农户5000余人次;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特别是川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契机,与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100万亩优质粮油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
在延链强链促增值方面,泸州围绕构建“苗种供应、养殖生产、资料配给、技术培训、收购销售”产业格局,以泸县海牧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引领,培育稻渔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300余个;加强筛选分级、冷藏保鲜、包装贴牌、冷链物流等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培育小龙虾加工“排头兵”企业,研发生产小龙虾即食食品,联合建设“川南早虾”区域公用品牌,打造“醉嗨虾”“醉泸虾”“龙城虾米”等商标,围绕稻渔特色产品,发展生态种养、苗种繁育、加工物流、特色餐饮、渔事体验等产业融合新业态,建设渔旅融合基地5个;通过推广“双稻双虾”综合种养新模式,实现农户亩产水稻1300斤、虾360斤,亩产值达1.7万元,以玄滩镇新山村为例,该村建成双稻双虾综合种养基地400亩,实现年产值680万元、村集体增收6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年均发放劳务报酬40余万元。
来源:泸州市融媒体中心
转发0评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