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式内容
(一)“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采用宽窄行带状种植,2-2.2米为一带,窄行距0.4m为“玉米带”,种植2行玉米,株距0.15~0.2m,有效株数达到3000株/亩;宽行距为预留带,带幅为1.6m~2.0m,种植2~3行豆科作物,株距0.1~0.12m,有效株数达到8000株/亩,豆科作物与玉米间行距不少于0.6米。
(二)选用优良品种。玉米可选择早熟、优质普通玉米或糯玉米品种,如渝糯7号、黑糯600、科花糯828,渝单30、渝单701、荣玉1210、先玉1171等。豆科作物可选择中晚熟品种,如南豆12、南豆25、通蚕鲜8号等。
(三)机械化耕种。玉米播种前7-10d,采用中小型机械耕翻土地,玉米播种时采用2行种、肥一体播种机规范化分带播种。玉米机械化收获时,防止损害豆科作物,并将秸秆全量还田。豆科作物种植前,耕翻预留行,采用三行大豆播种机播种,玉米带与豆科作物带连年轮换。
(四)平衡施肥。玉米施纯N16公斤/亩、P2O5 10公斤/亩、K2O 8公斤/亩。大豆底肥施P2O5 7公斤/亩、K2O 2公斤/亩。
(五)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措施。玉米播后苗前,主要加强地下害虫防治,做好全田封闭除草。玉米生育期加强玉米螟防治,大豆播后苗前,做好“大豆带”封闭除草。
二、模式特点
(一)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菌,在减少氮肥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作物增产增收,农业提质增效。
(二)通过玉米、大豆宽窄行分带种植,达到高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充分利用作物边际效应,实现作物行行有边际,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三)优化玉米带、大豆带田间配置,实现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劳动投入,且秸秆全量还田,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目标。
三、适宜区域
重庆玉米主产区均可推广。
四、实施效果
(一)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多收一季大豆。
(二)通过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菌,在减少氮肥施用的情况下,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较大面积生产每亩可减少纯N 投入20%左右。
(三)该技术利用轮换玉米-豆科作物种植带,解决作物的连作障碍,多年在铜梁、潼南、南川、丰都等地推广应用,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出,是重庆农田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典型技术模式。
五、支撑单位及专家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许明陆、田红琳、刘春英、李晔
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三农#
转发0评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