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楼知识

月公子二月

2025-10-19 23:01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文/谢二月

门楼,也叫牌坊,或者牌楼,更是排面,门楼随处可见,小到家宅,大到村落,一个县城,一个地区,甚至边界的国门。

早期,牌坊和牌楼是有区别的,现在混为一谈,也罢。门楼起源,众说纷纭,不想人云亦人,不谈。试图从中国建筑的百科全书《营造法式》寻找答案,这部让梁思成花了一辈子去研究的“天书”,我是毫无能力看懂精髓。中国建筑之父的梁思成,也只注解了上卷,我这种伪理科生,在一声叹气中转身离开。

《营造法式》虽然未出现牌坊的建造,但是提供相关零件构造,它刊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牌坊文化成型于明清时期,到了清朝,《工程做法则例》已经成熟记载了门牌做法,行制,材料,等级信息,北京十三陵石牌坊,便是采用“五间六柱十一楼”的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区一个村落,能建立牌坊,非富即贵,要么乡贤有钱,要么有人做了大官,要么村民非常团结。

我在写《诗意满冲湾》也写过牌楼,后来和村里德高望重的黄老聊天,印证我的想法,乡下贤赞助了一大笔经费,在黄老等人协调之行,才完成门楼建设,当地人工匠,根本无法完成,请了湖北的师傅。不管修路还是立牌坊,有钱是经济基础,有了钱还得有人出来领导。

人不可能活成自己从未见过的莫样,一定是活成自己见过的样子,村里“有见识”的乡贤,见到外面的世界,才会把这个理念、文化带回家乡,很多村也很有钱,可是不一定有文化。文学需要走出去,再带回来,从“拿来主义”,变成自己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隋唐采用的是“里坊制度”,盛唐长安,有一百零八坊,坊设有坊门,并且四周有围墙;宋朝之后,商品贸易发达,禁宵令也取消了,墙被打掉,还保留了门坊,本质也是经济推动文化发展。明朝中后期,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我们差一点,就是后来的“日不落帝国”,明朝牌坊基本成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牌坊是有表彰、纪念、标志、防御多种功能,更是集建筑、绘画、雕刻、书法、楹联、风水多重元素一身。看一个村落,或者一户人家,门楼元素,大概也了解主人的性格、社会地位、财富水平等。在旧社会,只有大户人家, 才有门楼,并让名流题字,把家风家训元素,也融入其中。门楼不但是出入口,在风水上,更是“纳气”的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门楼玉辇经》有详细介绍,当然,这本书也是“天书”。特别有意思的是,门楼一般设有石墩,有些石墩是狮子、大象、仙鹤、蟾蜍、狗等动物,风水大师特别提醒,狮子不能乱放,除非村有大官,家宅就更不能乱放,你猜这是为什么?



一个村寨,有了门楼,顿时精气神就不一样了,如果门楼做的大气,别具一格,一进村的人,肯定刮目相看。宜州“九街十八巷”都立起来门楼,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罗城也有“老三街”,只是不知啥时候,也能重新立起来门楼,罗城便是有了真正的“城”。在西门桥喝醉酒的时候,路过“承安门”,蹲下身一边醒酒,一边抒情,文人肚子里的翻江倒海,必定能化作墨水喷涌而出。建牌坊,可不容易,一个村难,一个县城更难,主要的问题还是,钱谁出。钱,一定程度为我们解决很多烦恼,贫贱夫妻百事哀,前几天某新郎官,据说因为彩礼问题,跳江了,我也见过因为彩礼谈得不妥,两个情投意合的年轻人,转身陌路。宜州民间的牌坊比罗城多,也是宜州比罗城富有的原因, 我说的是正态指数分布的情况下。


前些年,我到马山参观游学,几百亩的柑橘地,一个高耸门楼矗立,威严挺拔,老板自豪的介绍,修门就花了二十多万,言外之意,咱不缺钱。一个雄壮的门楼,立在荒郊野外,和身后果园的矮棚,甚是不搭,盗墓者看到了,还以为碰到了一品大墓。只有附近的村民,还有行内人士,才懂得那是某某老板的农业生产基地,光门楼就花了二十万。老板的排面,安排得妥妥的。

门楼,或者说牌坊,是一个人的脸面,有钱了,我也想建个大院,请名家题字“谢府”;牌坊也是一个村的门面,有钱了,我们村也安排上门楼,写上“龙脚”;要是还有钱,把“承安门”也安排了......我吹牛的,毕竟吹牛又不要钱。

《诗经.陈风.衡门》有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作为“伪文青”,我更愿意相信,这是门楼最早的来源。横木为门,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

2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0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