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上能侵染叶片的病害很多,如形如火山裂口的溃疡病、轮纹状散生黑点的炭疽病,但有这么一类在叶片上冒黑褐色小斑病的可就不太好认了,大多数果农朋友统一将其称为叶斑病,再往下分,恐变得见仁见智。
为此,笔者搜集了一些素材,结合相关资料整理关于柑橘叶斑类病害的辨识技巧,现分享给大家,供对照参考。
脂点黄斑病
忽略掉叶片上红蜘蛛所引起的失绿白斑,那些褐色小点便是脂点黄斑病其中一种表型——褐色小圆星型。
此类脂点黄斑病多发生于秋梢之上,初期在叶背出现赤褐色芝麻粒大小的近圆形斑点,随后稍扩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点。
病斑中间凹陷,色稍淡,之后变成灰白色,并在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
黑斑病
黑斑病也叫黑星病,我们更关注的是其在果实上的危害,所以叶片上的表症往往被忽视。
受感叶片初期会生成褐色近圆形小凹陷斑,部分带有黄晕,后期可发展成黑星、黑斑两种表型,前者凹陷更甚,后者病斑边缘微隆起,且更明显。
该病的病原菌为柑橘球座菌,无性阶段为叶点霉菌,在春梢、秋梢上发病较重。
芽枝霉斑病
病原菌为芽枝霉属真菌,初期在叶片的正面散生具有黄色晕环的圆形褐色小点,后病斑扩大,边缘稍隆起深褐色,中部黄褐色,微凹。
随着病情发展,逐步向叶背拓展,但从叶背观察,病斑则不带黄晕,且病健交界十分明显;后期病斑中部可生出污绿色霉状物。
棒孢霉褐斑病
乍一看是不是特别像溃疡病,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该病的病斑是凹陷而非突出,且无火山裂口。
棒孢霉褐斑病的病原菌为棒孢霉菌,初期叶面散生圆形褐色小点,随后病斑逐渐扩大,穿透叶片两面,病斑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环。
除去上叶,该病也是能上果的,病部皱缩,凹陷,木栓化,但同样没有火山裂口。
关于柑橘叶斑类病害的防控
①在柑橘叶斑类病害常发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该病的忽视,因为病斑小、病症难辨,很多农友并没有特意去防,在冬季清园时也不会对这类病叶予以清除,殊不知它们能在其上大量越冬,反复发作。
②忽视良好树势的培养与栽培环境的调控。前者不必多说,苍蝇不叮无缝蛋,病害不找健壮树!通过平衡追肥、合理负载、养根养土,根系生长高峰施海精灵等可提升树势水平与抗病抗逆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后者主要是因为叶斑类病害多喜温湿的气候环境,在雨后排水降湿,适度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减少其发生。
③因以上均属于真菌性病害,所以在用药上大同小异,每批新梢展叶后选择内吸性较强或成膜性较好的药剂进行预防,如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等;对于已发病的,可用75%肟菌·戊唑醇等,保护+内吸治疗。
下载链接:http://t.cn/RelAQWX
转发0评论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