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农机,农民的印象这些东西都是富含科技含量的物件,一般人摆弄不了。但是如果有人研究出来能靠一个按钮,就把菜自动种下的农机,你会不会感兴趣呢?如果此类产品的价格还比国外同类产品低,质量好,是不是就会动了购买的心呢?
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这样,不过,现实却很打脸,因为有一套国产的水肥耦合灌溉装备,就看客众多,但都是观望而已。这种农机行业的现状,在2020年8月《关于检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就有提及:我国农机的整体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待突破,关键零部件靠进口,进出材料以及配套机具质量不过关,成了影响农机高质量发展的制约。
正在山东青岛举办的2020中国国际农机展上,就有专家指出:在我国,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类作物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低,仅有20%到30%,有些茶叶主产区,例如云南勐海县是全国知名的普洱茶产区,可是在这里,却几乎全人工作业。有人调侃道“我终于知道价格为啥如此之贵了,因为全部是手作啊”。
以前也有专家对于大型农机具,例如拖拉机和收割机为例,指出我国国产大型农机具和国外的差距差不多有30年。
差距在哪呢?其实国内造农机能力也很强,很多厂家的产品都凭借智能化的名头在新闻上屡次上得头条。对农机来说,无人驾驶,导航指路,自动收割,似乎也都成了每一家车企的必备“标配”。可实际使用上为啥拥有先进技能的农具,在国内就显得水土不服呢?
一位农民这样说:下田干活的农机,还自动驾驶,这不是“杀鸡用牛刀”吗?
可是在新疆,无人驾驶的农机具使用水平已经可以和美国媲美,也就是行驶1000米偏差2.5厘米。只不过,美国农机是用卫星信号进行修正的,而我们只能够通过建设地面基站来为农机提供纠偏数据。
不少人看到这肯定不服气,我们的北斗卫星一点都不比国外差啊?对,没错,但是有一点,农机自动行驶靠的是一个核心关键技术:卫星差分信号。而这项技术,就是我们的差距所在。这就是为啥江苏常州的知名农机厂,售价仅比普通收割机高了7万块钱的智能驾驶、自动纠偏,带导航的收割机,最终只卖了一台的原因。先进产品卖不出去,自然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就受到打击了。
那么农机价格多少合适呢?种粮大户这样回答:越低越好。当然,换了我们也会这样说。但种粮大户经营范围其实相当于大型农场了。他拥有340多台农机,经营耕地7.3万亩,每亩地净利润有500多。如此背景的种粮大户,是不是说出“越低越好”,就有点玩味了?
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油作物,其中更是以主粮作物更具有说明性。价格低廉,我们一直都有一个印象,农业属于利润低,回报周期长,不可测因素多的产业,这也是种粮户对农机产品的价格极其敏感的原因。
除此外,同一类产品,在我国各地种植品种不同,有些品种甚至能有多达几百种的变种,甚至就是在一个县里,各种品种和种植样式都有不同,这都限制了农机统一定植的使用,而且每一种产品不成片,不成规模,使得农机无法在这片地里形成集群效益。
拿水稻为例,东北有水稻田,江西和湖南也有水稻田。但南方的水稻田地块含水量比东北就高许多,锄禾园小编曾经到过湖南和云南水稻田去采访,一脚踩下去直接和膝盖一齐,但东北的水稻田呢?就浅了许多。因为气候、土壤、耕作水平,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巨大,含水量的多少,也让耕作条件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对农机的使用要求也就更高了。
农民种植农作物,首先是从种子开始的,一个高发芽率,高抗的种子,是丰收的基础。搞育种的专家目的只有一个,产量越高越好,环境适应越强越好,但他们普遍有一个弱项,那就是不懂农机。以高产为出发点,缺少各种种子的协同,缺少和农机的配套。而对比国外的种子,在品种选育上就已经考虑到机械化作业的需求了。#三农# #智慧农民#
转发0评论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