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对天气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还很高,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存在,且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格局。因此,天气气候条件的变化必将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带来影响。
中国近百年增暖的幅度为 0.5~0.8℃,近 50年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为主,升温速率达 0.8℃/10年,远大于北半球平均的升温速率。多个模式和排放方案计算表明,21 世纪由于人类排放增加,中国将继续变暖,尤以北方和冬季明显。21 世纪中国气候特征将与上世纪明显不同,全国大范围可能变湿,尤以东北和西北明显,变暖幅度为 3~5℃/100年,较20 世纪更明显,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到2020 年我国的年平均气温将可能变暖 1.5~2.1℃,2050 年变暖 2.3~3.3℃,2100年变暖 3.9~6.0℃。
东北地区是我国增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近40多年地面平均温度存在明显的增高趋势,且存在着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冬季增温最强,秋季增温最弱;区域变化表现为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区增温趋势最明显,辽宁中部和内蒙古东部的中心靠近边境区域为增温较弱的地区;最低气温的增温率是最高气温的2倍左右。近50年东北地区中南部年降水量线性趋势显著减少,北部和东部年降水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日平均辐射量和日照时间都呈现出减少趋势。整个东北是向干旱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干旱化趋势更加明显,而东北西部亚干旱地区的干旱化相对更加严重。多模式集成预估结果表明,21世纪后期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将明显变暖3.0℃ 以上,其中北部变暖更多,降水将可能增加,尤以夏季明显。
由于平均气温的升高,导致积温增加。研究表明,1961~2005 年黑龙江省≥10°C积温是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从1991~2005 年大多数年份在趋势线上方, 说明90 年代以来积温增加显著。尤其是2000 年年积温创下历史最高值,为3 051 ℃,比年积温最低的年份高出837 ℃,比45年年积温平均值高出453 ℃。积温的增加为农业种植制度的调整和品种布局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气候变暖使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农业气象灾害的加剧和发生频率的增大。
除农业旱灾外,我国的极端降水事件趋多、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的趋势。长江及以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这里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都趋于增加,长江中下游大部分雨涝集中在5~7 月,正是夏熟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雨涝造成农业减产,损失巨大。2006 年7 月中旬至9 月上旬,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川东等地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高温干旱,遭受罕见持续高温热浪袭击,局部地区达41~44℃,因旱出现1 800 多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320 多万公顷,绝收面积72.7 万公顷,粮食减产500 万吨左右,直接经济损失150 亿元人民币。此外,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干热风灾害近年来也有增强和频繁的趋势.
转发0评论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