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菜基地迎来采收旺季。
初冬的右江河谷,暖阳铺洒。在右江区龙川镇的田野里,处处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冬忙景象:成片的标准化蔬菜基地里,芥蓝挺立,油菜心舒展,村民们在地里忙着采收、打包,构成一幅生动的“冬忙丰收图”。这幅图景,源于龙川镇将组织堡垒建在产业链上,用“党支部链式引领”模式,唤醒了沉睡的“冬闲田”。
“以前冬天地都闲着,现在跟着联合党支部种菜,一年到头都有收入,这日子才叫有奔头!”正在将油菜心装箱的脱贫户罗大姐笑着说道。

从空中俯瞰,三千亩绿色生态蔬菜基地蔚为壮观。
近年来,面对传统农业“小散弱”、冬季土地闲置的困境,龙川镇党委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创新组织设置,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互补”的原则,将洞好、平乐、龙川3个村和龙头企业深百和公司紧密联结,成立了“蔬菜产业链联合党支部”。
“我们算的是共富账,织的是幸福网。联合党支部的首要任务就是变‘各唱各调’为‘统一指挥’。”龙川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办公联署、大事联议、产业联促”等“五联”工作机制,实现了发展规划“一盘棋”、资源调配“一体化”,为规模化发展扫清了障碍。

航拍视角下的连片蔬菜基地。
新品种、新技术如何推广?党员带头先行先试。“我们党员技术团队不先蹚路子,群众心里就没底。”基地技术员、党员小杨道出了关键。在联合党支部的统筹下,党员骨干“分包到区”、“责任到田”,带头推广“一粮多菜”等高效轮作模式。经反复实践,该模式年亩产值预计达3万元,每年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2000吨以上,效益提升立竿见影。

冷链物流运输直供千里之外的湾区“菜篮子”。
产业的腾飞,离不开“智慧”赋能。在联合党支部协调下,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成了从智能育苗、水肥一体化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配套设施。基地成功跻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名录,“龙川生态菜”通过全程冷链物流,从“菜园子”直供千里之外的湾区市场。

农户采收新鲜蔬菜。

脱贫户罗大姐在基地务工。
平乐村脱贫户黄福生对此感受最深:“以前在城里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基地每月能拿4500元,还能照顾老小,去年家里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心里踏实多了。”在这一模式带动下,基地已稳定带动500余人就业,人均月增收超2800元,每年发放工资1600万元以上。
如今,在这条党建引领的“蔬菜链”上,洞好、平乐、龙川3个片区已建成3000亩绿色生态蔬菜产业示范基地,年总产值达9000万元以上。一条由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广,昔日的“冬闲田”真正变成了百姓的“增收田”“致富田”。
转发0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