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民# 80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村人,可能还记得在农村曾经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白天在家耕耘着自己的土地、按季种植着自家的庄稼,晚上则背着一个简陋的木制医药箱、脚穿草鞋,走村串户去帮农村人治病,他们本身也是一个农村人,医疗技术不算很高,用如今的医疗资质看,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还称得上是“庸医”,可是恰恰就是这样一群人,在60~80年代期间,治疗和挽救了6亿多农村人的生命,其实他们算得上是新中国真正的医生!如今,这群“庸医”已经消失了。
从建国初直到50年代末期,我国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条件都是非常紧张的,特别是在农村,完全可以用“匮乏”这个词语来形容,农村人生病,基本就是靠拖、等来应对,“拖”就是拖延,根本不去管,任疾病自生自灭;“等”就是等待,等待“死神”的来临。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那时候的农村人愚昧、无知,其实那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在那时候的农村,根本就没有就医条件,如果离城市近一些,还可以送到城市的医院去;可是大部分住在边远偏僻的山区农村人,除了道听途说地使用一些偏方来治疗外,就毫无任何办法了。
因此那时候的农村因病去世的很多,特别是在新生儿这一块,按照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新生儿病死率一度达到了30%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它预示着在3~4个婴儿中,就有一个会在襁褓里死掉。
作为具有一定年龄的农村人来说,我相信大家对此还有着深刻的印象,我举个例子吧,就说当时的孕妇分娩,哪像现在基本都是在医院生产,那时候都是在家分娩,帮助接生的,一般都是村里年纪较大、并具有一定分娩经验的妇女来承担,我们这里把她称之为“接生婆”,一旦孕妇遇到难产,要么就是听天由命、要么就是“接生婆”用手伸进产道硬拽出来,听上去是不是觉得难以想象?但这就是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农妇分娩过程中出现“一尸两命”的悲剧也并不是“奇闻”,大家如果心有感触,不妨在下方留言分享一下你的心情!
所以凡是80年代以前的农村人,应该都知道,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农村人生病容易、但治病很难,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在50年代的农村,曾经流行着一种叫“血吸虫病”的疾病,这种病具有传染性,但当时的农村人只是觉得这是一种怪病,但没有去认真对待它,结果结果人传人导致全家染病、全村也染病。根据当时的统计资料显示,这种病在当时毁灭了1362个村庄、导致32万多人病死,多么的惨痛啊。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受当时农村匮乏的医疗资源限制,农村无医无药,疾病才会四处肆虐。大家知道当时我国有多少人吗?总共7亿多,其中农村人就占了6亿左右,而占了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地区,却没有什么医疗资源,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农村太艰难了。
农村无医无药的现状一直持续到1965年,终于在我们伟大舵手的亲自关心下,得到了改变!当时中央出了一个“六·二六”指示精神,要求必须尽快把医疗卫生工作延伸到农村去,要在农村培养出一批医生,于是农村就多了一群人,这群人既有本身就是当地的农村人、也有来自于城市的上山下乡的知青。他们没有医生的白大褂,但却常年背着一个小药箱;他们白天干农活、晚上穿着草鞋在走村串户。他们的出现,让太多的农村人感到了欣慰和心安,因为从此以后,再也不用为看病治病而发愁了!这群所谓的“庸医”,在咱农村人的心里,却有一个特别“高、大、尚”的尊称,那就是“赤脚医生”!
王桂珍,我国赤脚医生第一人,只有高小文化的她,一切从零开始,克服种种困难,看书学习、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好不容易掌握了基础的医疗知识,可村里的农村人却不敢相信她。终于有一个被牙痛折磨得受不了的农村人,在王桂珍针起痛除的直观效应下,才渐渐被村里人接受;
孙立哲,一个从北京下乡来到农村的知识青年,很快就纠正了自己因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而产生的失落感,快速在陕北那些破败不堪的窑洞里,因陋就简地建起了一个医疗室,同时也克服了内心因没有实操经验而带来的怯场和恐慌情绪,很快就把心思投入到了看病治病当中。在这个破败的窑洞里,孙立哲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农村人的生命。
王桂珍和孙立哲仅仅只是我国千千万万赤脚医生里的一个缩影而已。农村人很忙,白天都要下地干活,赤脚医生们除了要做好自家的农活外,还要背着药箱,爬坡上坎来到田间地头,为村民们普及防疫知识;疾病不论阴晴、不分昼夜,随时都会感染到农村人身上,赤脚医生就得冒着雨雪、顶着月色、踩着泥泞的乡间小道,为生病的村民治病;那时候的农村人都很穷,看病治病最关心的不是病情,而是需要多少钱,赤脚医生往往就会对他们说不收费了,其实却是赤脚医生们自掏腰包…
以上这些都是一个赤脚医生的日常,如今的年轻人当然不会有什么感触了,可是70年代以前的农村人们,看到这里,不知你们是否还记得那个印着“十"字、刻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小药箱?不知你们是否还记得那群人脚底下,磨损得快要烂掉的草鞋?不知你们脑海里是否还留着他们的身影?“赤脚医生”是我国在艰苦岁月里的一个时代印记,我认为不应该忘了他们。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开始改革、知青开始返城,社会发展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从80年代开始,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开始进步,医疗卫生条件逐步好转,农村打工经济也逐步开始蔓延,知识青年陆续回城、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继续做赤脚医生的越来越少了。
而“赤脚医生”这个称呼,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口中;乡间小路上,也难以看到背着药箱的人了。更有甚者,还有个别的人把“赤脚医生”污名化,认为这就是一些医术不好的人,认为他们是“庸医”。
但是请别忘了,没有他们的年代,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什么样?正是有了他们,农村的一些传染病才得到了根本性遏制;正是有了他们,农村的新生儿病死率才从30%降到了3.7%左右。
如今农村无医无药的年代早已过去,原来的赤脚医生早已转型成了现在的基层医生,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对过去赤脚医生的传承,所以,曾经的赤脚医生并不是“庸医”,而是我们真正的医生,想到他们,我们就会想起过去、想起那个艰难的岁月、也会想起很多温馨而有人情味的回忆!
友友们,你们了解赤脚医生吗?在你心里,都有些什么样的记忆呢?
转发0评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