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农计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农产品食用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机马铃薯的栽植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机马铃薯具有健脾养胃、润肠通便、解毒消肿等作用。有机马铃薯在生产期间不可使用除菌剂、杀虫剂、烟熏剂、除草剂和高毒农药等,同时对有机肥料用量也有严格要求。在有机马铃薯栽培与生产过程中,为保证无公害,要求栽培人员充分掌握有机马铃薯栽培技术,利用技术优势减少有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概率,在无农药、无化肥基础上提升有机马铃薯种植产量与品质。
1 选种与种薯处理
在有机马铃薯选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期,选择与当地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相适宜的马铃薯品种,山东地区宜选‘荷兰7 号’‘荷兰 15 号’等品种。
在选定有机马铃薯品种之后,要展开催芽工作,主要是把所选种薯放置在 20℃暗黑环境中进行催芽。在播种前 30~40 d 就要展开催芽工作,直至种薯长出 1 cm 左右的顶芽 。在种薯发芽之后,将其暴露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进行晾晒,期间温度保持在约 15℃,促进顶芽发育。
种薯切块后,用矿物质 M-A(1000 倍液)、碳酸钙(1000 倍液)、生鱼氨基酸(500 倍液)、天惠绿汁(500 倍液)的混合液进行消毒处理,有助于防治立枯病等病害,保证后期马铃薯植株生长更加健壮 。在种薯处理环节,可使用草木灰拌种,保证切口都均匀粘附草木灰,不可用化学方式处理种薯。
2 科学选地
在地块选择上,土壤疏松肥沃,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土壤 pH 5.7~7.0。优选符合有机马铃薯生产条件且周边无污染、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块,并注意和未展开有机管理的种植地块之间设置缓冲带,以便于更有效地进行有机农业生产。选地之后要做好整地工作,一般在秋季或春季进行深耕,耕深一般保持在 20~30 cm。
3 合理施用基肥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在种植期间要注意施入足量的基肥,保证马铃薯在后期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充足的养分。尽量选择原生态微生物发酵肥,可利用多种家畜粪肥、米饭、秸秆、原种、土、草木炭、水分进行混合,发酵约 40 d。一般在初春或秋冬季制作基肥,播种前约 20 d 撒施完毕。
4 适时播种
播种前对种薯进行催芽,有助于后期苗齐苗壮。马铃薯可适当早播,当地块土层厚约 10 cm、地温稳定在 7~8℃时即可播种,时间在 5 月中旬左右。马铃薯播种可选择穴播方法。播种期间,垄距约 70 cm,株距约 30 cm,穴深约 10 cm,播种后覆土厚度约 10 cm,播种后要及时做好镇压保墒工作。结合种植实践,马铃薯种植密度一般在 4200 株 /hm 2。播种后要注意对土壤做好基盘处理,即在播种之后于垄沟内覆盖稻草约 3 cm,有利于微生物快速繁殖,减少水分蒸发,对杂草生长也有一定抑制作用,能有效缓解除草压力。
5 田间管理
5.1查苗补苗
大田苗长至 5 cm 时,需要及时查看苗情,若发现有缺苗情况,要带土补苗,确保后补苗和原苗具有相同的生长条件。
5.2 幼苗期管理
幼苗生长期间要进行三铲三趟。幼苗长至6 cm 时,要进行首次铲趟,因此时尚未形成地下茎,所以要注意合理深铲,主要趟为方头垄,保证回犁土深度约 10 cm。首次铲趟结束约 10 d,开始二次铲趟,此时地下未形成大量匍匐茎,要注意深铲,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方头垄,以获得良好的培土效果。第三次铲趟在现蕾初期进行,此时地下已形成匍匐茎,且顶端逐步膨大,初步形成块茎,此时要有效进行铲趟,才可保证幼苗正常生长。苗期做好三铲三趟工作,可使土壤保持更好通透性,为马铃薯根系发育以及结块创造优良的土壤条件。若幼苗期发生干旱情况,需及时进行喷灌,田间持水率保持在 60%~70%。
5.3 结薯期管理
结薯期要防止植株徒长,特别在块茎期,此时根系面临早衰问题,吸收力较弱,若单纯依赖根系吸收,难以满足植株生长需求。而马铃薯结薯期通常为 30~50 d,是马铃薯生产关键期,需要采取多项措施防治病虫害。红蜘蛛、蚜虫等为结薯期主要病虫害,在防治过程中主要采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手段。针对蚜虫,主要选择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并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后保持田间清洁,及时、彻底地清理田间杂物,并集中深埋或焚烧,通过深耕晒墒,控制或灭杀蚜虫传播源头。此外,还可在地块周边搭设防虫网,防止外部蚜虫入侵。因为蚜虫趋避银灰色,可将银色薄膜铺设在田间,以驱逐周边蚜虫入侵。蚜虫还有趋甜性,可将自制糖醋酒溶液放在田间诱杀。若田间蚜虫活跃,可通过放置黑光灯诱杀蚜虫。为防治红蜘蛛,要做好翻地工作,及时清除地面杂草,并加强对红蜘蛛的天敌保护,通过增加天敌数量控制红蜘蛛,如食螨瓢虫、中华草蛉、异色瓢虫、捕食螨等。
另外,要做好田间管理,防止根系早衰,具体措施是喷施生鱼氨基酸 500 倍液、汉方营养剂500 倍液、米醋 500 倍液、刺槐花浸液 500 倍液、磷酸二氢钾 1000 倍液,喷施一次即可获得良好效果,有助于地下块茎生理成熟。这一阶段土壤持水量需控制在约 80%。
转发0评论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