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紧密结合县域发展实际,将八角这一传统“土特产”,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核心抓手,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品牌化运营和科技创新赋能,实现了八角产业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跨越,让“小八角”成了农民致富的“钱袋子”和区域经济的“金招牌”。

富宁县种植八角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云南省八角的主产区和核心区,素有“中国八角之乡”的美誉。但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病虫害多、难种植、难管护、难加工等诸多困境逐渐显现。洞波乡乡安那村委会西六村小组组长、党支部书记陆有高谈起以前的困境,曾感叹说:“好多人对这个八角失去信心了,已经想要放弃了。”面对这样的困境,富宁县下定决心将破局的关键放在产业升级上,坚持“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通过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推广良种良法,全县八角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产量逐年提升。

洞波乡乡安那村委会西六村村民杨法明说:“我们村主要做了断尖、间伐、施肥、打药,今年只算秋果生果总收入大概在50万斤,产值可能在120多万元,每家就有十多万元。拿我自己的来讲,承包给别人24万元。”这充分体现了科学管理带来的效益。洞波乡坡占村八角种植户李福旺补充道:“政府每一年都有几批的培训,让我们去学习八角如何梳伐、断尖、病虫害的管理,我已经培训了两次。”

同时,引入现代化加工企业,建成了集杀青、烘干、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生产线。云南众木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农建锋介绍:“过去的小规模零散加工,规模小,产量低,对产品质量把控不严格,影响产品价格。通过引入智能生产线,现在每条生产线每天只需要几个人就能高效完成数百吨八角的加工任务,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如今,通过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出八角精粉、八角油、八角调味酱等系列产品,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推动八角产业从初级原料输出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

品牌建设是富宁县八角产业突围的关键。富宁县深入挖掘八角文化内涵,注册“富宁八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确保每一颗八角都符合绿色、有机的品质要求。通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八角文化节、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品牌宣传等多种方式,成功打入高端市场,产品价格较普通八角高出30%以上,品牌溢价效应持续释放。

科技创新为八角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富宁县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八角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云南众木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八角研究院院长黄庆波说:“我们成立云南八角产业研究院,除了解决八角在良种选育、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痛点和难点外,主要是基于八角药用价值背景和食用背景,实现八角产业从育种、种植、加工到综合利用的全面提升,延长八角产业链。”

在重点攻关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栽培技术和产品深加工工艺,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八角种植全程智能化管理上,云南众木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八角加工厂副厂长农政豪进一步说:“在源头种植环节,我们实施‘技术带农’,为农户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大家掌握科学种植方法,提质增产,实现‘靠天吃饭’到‘科学种植’的转变。在收购端,我们通过稳定的联农带农机制,保障农户收益,让大家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在企业端,我们始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率先实现了八角加工的自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通过大数据分析指导生产和市场销售,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同时,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带动了数万农户通过种植八角实现稳定增收。

如今,富宁县八角产业已形成“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品牌高端化、市场多元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年产值突破数十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八角真正从山间的“土特产”蜕变为富民强县的“钱袋子”和闪亮的“金招牌”,为富宁县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启航乡村振兴新征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南网通讯员 应文吹 蒙兴宏 白芸璐
来源: 云南网
转发0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