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 胡永万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是重要支撑。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整合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这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等部署要求一脉相承。近期,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专门作出批示:“农广校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为农民服务的重要渠道,希望在农村人才振兴、培养高素质农民中发挥更大作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构建完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用,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深刻领会中央一号文件对高素质农民培养工作的部署要求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人才下乡”做出了一系列部署,主要释放出三个信号:
第一,高素质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骨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提高农民,就要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队伍”。2019年8月19日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高素质农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带动小农户增收致富、完善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雁和助推乡村振兴的奠基石。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对于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给,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落实今年脱贫攻坚和补上“三农”短板两大硬任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尤为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
第二,构建教育培训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根本途径。体系靠建设,人才靠培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农”工作总目标,需要培养数以亿计扎根农村、涵盖农业全链条和多领域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充分满足农民多样化和多层次学习需求,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能力水平。面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数量规模大、需求门类多、个体差异强的情况,迫切需要在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的前提下,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渠道畅通、多方资源优势互补、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层分类分模块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第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构建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支撑。参与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力量众多,从部门看有农业农村、人社、科技、妇联、共青团等,从机构看有农广校、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社会组织等,力量相对分散、优质资源不足、工作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是制约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切实提升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效果,不仅需要发挥农广校等公益性机构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也需要充分发挥科研、教育、推广、市场等多元社会力量的各自优势,强化资源整合利用,促进部门、机构、区域之间联结聚合,加快构建并完善分工明确、优势突出、运转协调的“一主多元”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强大发展合力,共同推进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准确把握新时期农广校体系在培养高素质农民中的功能定位
在不同历史时期,适应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变化,农广校体系具有不同的主体职能和工作定位。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农广校体系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中应充分发挥好组织管理和教育培训两大职能。
一、农广校应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推进资源整合利用。农广校体系成立40年来,形成了横向联合办学组织优势,纵向五级办学体系优势和全媒体教学手段优势,在不同时期履行农村基层学历教育、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等主体职能,大规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在当前机构改革形势下,陕西、江苏等省专门机构高素质农民队伍培养功能进一步拓展,公益性职能定位进一步增强,多元化体系更为开放包容,农广校体系已成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为农民服务的重要渠道。
二、农广校应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组织管理职能。农广校上联政府,横联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下联产业和农民,具有资源整合和综合协调的独特优势,应在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积极承担和参与理论研究、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等前瞻性工作,全力做好教育培训需求调研、学员选派、信息管理、总结宣传等基础性工作,积极参与教育培训组织实施、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关键性工作,发挥好综合协调、参谋助手和指导服务作用,努力成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中心。
三、农广校应扎实做好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农广校体系一贯秉承“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办学方针。教育教学是农广校体系发展的立校之本。农广校体系要进一步巩固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积极承担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任务,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贯通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渠道,建立教学规范、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夯实教学基础,努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效果,为“就地就近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积极贡献力量。
聚合多方力量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一主多元”农民教育培训格局,但是与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任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农广校体系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是资源整合利用的重要主体,需要主动作为、凝聚力量,加快推进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发展。
一是加强协调对接。各级农广校应加强与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机构的对接,通过共同建立教学基地,联合培养农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等高层次农民,提供教育培训后续跟踪服务等措施,将不同机构的教育、科研和推广优势结合起来;应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力量的对接,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等措施,服务高素质农民实习实践,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生产经营水平。通过多方协调对接,加快形成教育培养、成果转化、实践示范、推广应用等衔接有序的工作链条,真正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中起到组织协调和服务支撑的作用。
二是促进纵横联合。从部门看,各级农广校应加强与妇联、科协、共青团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共同就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进行商讨,争取作为各相关单位人才培养任务的承办者和实施者。从区域看,有条件的省份可以探索省际间农广校联合,共享培育师资和基地,开展跨省域经验交流和现场考察,在京津冀三地农广校联合取得经验成效的基础上,探索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中原地区(晋鲁豫等)省级农广校协同推进发展。从市场力量看,各级农广校可以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为纽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从技术、理念等方面辐射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同发展,努力推动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协作协同的工作格局。
三是拓展平台载体。农广校体系要继续深化打造“五大名片”,进一步丰富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平台载体,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农民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国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要坚持农民唱主角,使其成为交流工作经验、展示农民风采的大舞台。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和发展指数,要全方位、立体化呈现高素质农民发展现状,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指导、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借鉴。云上智农APP,要加大在线培训、技术推广和政策信息服务力度,不断满足农民需求。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十大宣介”活动,要通过典型案例宣介,推广经验做法、丰富工作内涵,引领带动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研究智库,要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开展咨询服务、组织课题研究、进行成果交流转化,为培养高素质农民、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着力提升农广校体系培养高素质农民的能力水平
面对新时期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新形势新要求,农广校要进一步强化体系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提升工作能力,切实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一要健全巩固农广校体系。农广校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办学形式,在提高我国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和地方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各级农广校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支持,确保农广校由农业农村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保持不变。要强化农广校的组织管理等公益性职能建设,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岗位编制、人员聘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制度规范,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充实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巩固和强化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
二要配合做好教育培训服务支撑。农广校体系要履行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服务支撑等工作职责,配合做好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创设,参与制定工作方案和培训标准规范,推动培育工作有序开展。抓实高素质农民摸底调查,摸清当地主导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从业者技术技能的要求,掌握农民学员对培训内容、模式、手段的需求,推动培养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突出基础数据的服务功能和绩效考核支撑作用。探索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效果监督考评的路径与方法,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挖掘高素质农民典型、培训教师典型和发展经验典型,强化宣传推广和示范引领,带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发展。
三要努力提升教育培训水平。农广校体系要稳步推进农民职业教育,依托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支持政策,推进与国家开放大学联办行业学院,努力争取办学层次实现突破;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以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改进职业教育教学规制;鼓励各地农广校与涉农大学、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县乡村教学点,联合申报百所乡村人才振兴重点校。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严格按照目标分类、任务分层、课程分模块、培养按周期的要求实施培训,科学设置专题授课、现场教学、生产实践等环节,选好教师、用好基地、配好教材,抓好训后跟踪指导和延伸服务,增强培训有效性和吸引力。促进农民培训与中高职教育贯通,探索学时、课程、教材等方面衔接的有效做法,为提升高素质农民学历层次和职业能力提供人才成长通道。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以带头人示范培训为重点,拓展培养渠道、创新培养方式、完善培养机制,强化培训基地特色和功能,力争在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上呈现新进展。
四要不断夯实教育培训基础。农广校体系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分层分类组织师资培训,开展国家级共享师资建设试点,围绕教育培训核心内容,打造名师队伍;开展省级农广校校长培训,推动全国县级校校长轮训,提升农广校体系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应强化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探索建立不同类型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打造示范性田间学校;鼓励各地丰富完善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的多重功能,创新实训模式,共享实训资源,促进农广校体系向产业、向基地延伸。应加大文字教材、音视频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力度,遴选推荐一批优质教学资源,规范教材使用管理,提升教学资源供给质量。应探索教学资源便捷化供给和教学媒体融合发展的实现方式,促进系统化教育培训与满足农民学习需求的有机结合。应加大云上智农落地应用,强化线上教育培训力度,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实现教学过程与咨询服务融通,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灵活的伴随式学习支持服务。
五要有效服务农民全面发展。农广校体系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要逐步从单一的教育培训职能向服务农民全面发展延伸。在坚持引导不包办的原则下,要指导高素质农民合法合规组建专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强化高素质农民之间的技术服务、信息共享、生产互助、产品销售等合作,提升其组织化程度,促进他们抱团发展、共同应对大市场。要立足服务高素质农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积极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电商营销、品牌打造、金融对接、融资担保等方面的牵线搭桥服务,努力为高素质农民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提供管用有效的支持服务,使农广校真正成为高素质农民发展的加油站和贴心人。要在帮助高素质农民自身发展的同时,指导他们在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积极对接服务普通农户和周边农民,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共同发展。
转发0评论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