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栽桑、养蚕、产茧,到缫丝、生产丝绸面料……忻城县推动桑蚕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延伸,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该县积极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发展机遇,以建设桑蚕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桑蚕茧丝绸产业,推动全县工业经济稳增长。
今年第一季度,忻城县地区生产总值18.25亿元,增速8.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6亿元,增速15.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47.1%,几项主要指标均排在来宾市第一位,实现了“开门红”。其中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速增长,贡献最大就是茧丝绸产业。
一枚蚕茧带富一方百姓
“第一批我养了半张小蚕,成活率高,收获80公斤蚕茧,每公斤售价40元,共收入3200元,现在第二批养了一张半,不久就可以出茧了。”4月26日,忻城县新圩乡新圩村西宜屯村民蓝恒献高兴地计算着养蚕收益。按照当前的价格和产量,今年上半年他的桑蚕收入有望达到3万元,比外出打工收入高。
目前,忻城县各蚕茧收购站点正忙着开秤收购白花花的茧子。“今年的蚕茧质量不错,产量也可以,一天大概收4000多公斤,收好后直接拉到玉蚕缫丝厂缫丝。”忻城县玉蚕缫丝厂收购商盘老板介绍说。
忻城县作为广西和全国养蚕大县,桑蚕产业是该县最主要的支柱产业,获得“广西桑蚕发展十佳县”“中国优质蚕丝生产基地”等称号。去年全县发展桑蚕面积25.87万亩,年饲养蚕种80多万张,蚕农收入8亿多元。
今年开春以来,忻城及时出台桑蚕产业奖补政策,给予蚕农新植桑、宿根桑和四龄蚕等补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一针“强心剂”。同时,组织农业部门、各级专家深入乡镇、村屯、桑园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蚕农做好桑园病虫害防治、蚕精心饲养、蚕房消毒防病等工作,确保家家户户养蚕都有收入。
一个基地带动产业化生产
产业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忻城县通过建设标准化桑蚕培育基地,以此为平台推动先进技术创新和应用,从而带动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该县古蓬镇上浪村标准化桑蚕培育示范基地,建设了标准化大蚕房、小蚕共育室,配备了清洗机、切叶机、滑板机、升降机等自动化养蚕设备,将传统个体分散饲养引导转型为标准化、现代化的工厂式饲养模式,实现从蚕种孵化到出茧“一条龙”产业化生产。
“今年,我们基地再次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用房布局和设备应用,扩大四龄蚕苗培育规模,在去年产出4866张(一张为1万只)的基础上,预计今年实现产出四龄蚕1万张,辐射带动古蓬、北更、遂意、红渡等乡镇5000多农户养蚕增收致富。”上浪村驻村第一书记祥立胜介绍说,目前,该示范点由广西汇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河池学院提供种养技术支持,实时监控、室温监控等设备都装到了蚕农家里,蚕农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技术指导和帮助。科技化养蚕,小蚕成活率由65%提高到95%,每张蚕苗增产蚕茧15公斤,一年下来能为周边养蚕户带来增收600万元。
目前,忻城县以古蓬镇上浪村、红渡镇六纳村为核心区域,建设两个现代化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基地采用“龙头企业+高校+合作社+基地”的运营合作模式,成功解决了蚕农养蚕成活率不高的问题,经验模式正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实现桑蚕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全县桑蚕产业再上新台阶。
一个大项目聚合产业集群
机声隆隆,银丝穿梭,4月26日,记者走进忻城县红渡镇三江口(忻城)茧丝绸产业园大型厂房,工人们正忙着拉丝引线、流水作业。据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透露,三江口茧丝绸产业园丝绸厂试产后,生产经营正常,今年第一季度产值达383万元。
三江口(忻城)茧丝绸产业园是2020年第四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总投资50亿元,项目包括鲜茧烘干、缫丝、织绸、练白、印染(数码印花)、服装、家居服饰、床上用品、外贸等。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茧丝绸产业园区,改写广西无真丝绸智能化炼染印精加工生产、忻城无真丝绸生产的历史。整个项目可实现年销售额100亿元左右,利税约5亿元,解决1.5万人就业问题,带动引领全县15万人从业。
依托丰富的蚕茧资源优势,忻城县重点培植以三江口(忻城)茧丝绸产业园项目为龙头的丝绸产业集群,打造以高端染整和面料生产为核心,向纺纱、织造和服装家纺拓展的“一个核心、两头延伸”的纺织产业链。如今,东仕鑫、恒业、好运来、瑞龙、玉蚕、三江口6家重点丝绸企业已建成投产。一枚小小的蚕茧,随着产业发展正在“破茧重生”,为地方经济创造无限发展“桑”机。
转发0评论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