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7月24日,记者从“美丽云南建设”2025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专场发布会上获悉,多年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始终聚焦“六个更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边疆样板。
聚焦生态更美,守护生物多样性
德宏州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作+群众参与”的资源大保护格局。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处,划定361.22万亩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广袤的栖息家园。成立全国首支自然生态保护志愿者服务队,遏制有害生物入侵。目前,全州已知野生动物超过1000种,其中11种野生鸟类仅在德宏被发现。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的五分之一,39种为德宏特有。
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德宏建立了萼翅藤、滇藏榄等8个极小种群植物就地保护小区,建成3个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库。据统计,德宏平均每年诞生6个新物种,被誉为“活体诺亚方舟”,保存着东亚季风区最后的完整生态链。
聚焦经济更美,壮大绿色产业
聚力“特色兴农”,围绕粮食、冬春鲜食玉米、冬马铃薯、水果、蔗糖、蔬菜、烟叶、咖啡、蚕桑、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高端农业,做强“一县一业”示范县,培育出一批具有德宏特色的绿色食品品牌,“德字号”绿色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聚力“开放兴边”,以沿边产业园区为龙头,强化五县市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链条延伸优势产业。加大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绿色能源、纺织服装等产业项目的引进和落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绿色发展。
聚力“彰文兴旅”,强化生态建设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德宏州丰富的生态旅游、美食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边境旅游、科研旅游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德宏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聚焦环境更美,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不断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建成97个“田间地头和林区”火点监测点位,将117家企业纳入在线监控平台联网监管,实现对工业污染源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2024年,芒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2%,较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每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6微克,蓝天白云成为德宏的常态,清新空气成为德宏的“城市名片”。
以“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全面压实河湖保护责任,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47699次。在全省率先建立跨区域(与保山)河湖保护治理协调联动机制,共同守护流域生态安全。2024年,全州7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三江四河”16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连续5年达标率100%,无劣Ⅴ类水体,真正实现了“一江清水出德宏”。
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截至2024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9.07%,较“十三五”末大幅提高42.27个百分点,有效减少农村生活污水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25%、农膜回收率达 84.14%,从源头上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全州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聚焦家园更美,共建宜居乐土
大力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踊跃参与“每人每年种三棵树”的号召,累计造林72.13万亩,义务植树1845万株,森林面积持续扩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创建了250多个美丽乡村和800多个绿美乡村。村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庭院内外花果飘香,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持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了“砍树人”向“护林员”“狩猎人”向“护鸟人”“贫困村”向“旅游村”的转变。创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下一步,德宏州将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按照“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思路,不断探索创新,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德宏力量。
云南网记者 杨萍 摄影报道
来源: 云南网
转发0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