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晋农云

2025-09-27 07:50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诗画城乡,多彩长子。行走在长子县的村巷田畴,仿佛步入一幅恬静生动的田园画卷:平坦整洁的村道延伸向远方,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花草相映、窗明几净,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言谈中透出对生活的满足——这正是长子县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长子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深刻把握“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与实践方法,立足县域实际,全力实施“一个理念”绘蓝图、“一个底色”优生态、“一个产业”共富裕、“一个基点”提服务、“一套机制”抓管理、“一个体系”强保障“六个一”工作法,“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样板。

擘画建设蓝图 乡村颜值全面升级

村道绕田畴,屋舍映繁华。鲍店镇西马村,干净的道路蜿蜒入巷,整齐的民居与成片的日光温室大棚、平坦宽阔的柏油路、郁郁葱葱的绿植交相辉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村民王登科欣喜地说:“村上新建了休闲小广场,改造了民宿、垂钓园,樱桃采摘园也形成了规模,日子真是越过越好。”

图为:鲍店镇西马村环境面貌“焕新”

作为长子县“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之一,鲍店镇西马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扎实开展村庄清洁、生活污水集中治理,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级改造乡村道路,建成22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和30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有效改善了整村环境面貌、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体验感。在“环境美”的基础上,该村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樱桃采摘园、生态池塘、露营基地、特色种植养殖等新业态,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点。

西马村的蜕变,是长子县系统推进“千万工程”、深化乡村振兴实践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长子县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以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县为引领,精准分类定靶向,对全县286个行政村集中会诊、精准把脉,划分为五个类别,将其中140个村庄列为全县“千万工程”建设的工作重点。同时,高位规划强“布局”,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对“千万工程”工作进行全域规划、整体布局,构建“1+4”规划体系,明确了“廿村引领、百村提升、全域整治”的总体思路,树立起“一年见雏形、二年强机制、三年出成效、四年展面貌、久久为功促发展”工作目标,精准把握村庄特色,实现差异化规划、精细化建设。

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长子县统筹谋划,一揽子推出教育、医疗、供水、供热、供气等15项城乡一体化工程,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全方位、多领域打通城乡“硬联通”和“软衔接”。目前,已建成13个精品示范村、43个提档升级村。通过“一个理念”绘蓝图,长子县全面构建起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为轴,15项城乡一体化为基,城乡规划互联互补、城乡建设共建共兴、城乡产业共创共赢、城乡治理共治共享、城乡文化共融共生的“一轴一基五环联动”发展体系。

环境美则生活美,生态兴则乡村兴。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长子县锚定生态优先发展方向,以“绿化提档、美化提标、净化提质”三大行动为抓手,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宅基地等,开展增绿补绿、见缝插绿行动,累计建设主题公园、口袋公园等208处,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0.86万平方米、村庄绿化面积123.87万平方米,庭院绿化2000余户,高标准打造69个绿化示范村,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村庄绿化经验,乡村“颜值”“品质”双提升。

聚焦环境整治 宜居家园逐步建成

旧日泥泞巷,今朝花径游。宋村镇东郭村村民杜慧丽感慨道:“现在的村子,一天一个新变化,出门就是小公园,遛弯儿比城里还舒服!”

图为:崭新的篮球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千万工程”经验学习运用的火热实践中,东郭村以“城乡融合、青绿东郭”为主题,聚焦百姓急难愁盼,高标准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先后完成主街巷道硬化4.5万平方米、飞线整治1.3万米、弱电入地3000米、安装路灯100余盏,彻底告别“空中蜘蛛网”“雨天泥泞路”,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实。同时,该村持续加大村庄绿化力度,累计种植各类苗木2000余棵、花草5300余平方米,建成6个节点公园和2个生态停车场,全村绿化覆盖率超35%,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座座美丽公园、一条条幸福路,一个个生态宜居村庄……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实实在在增了颜值、提了气质、暖了民心。

自实施“千万工程”以来,长子县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学习借鉴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经验,全面开展改路、改房、改水、改线、改暖、改气、改厕“七改”工程,扎实开展治乱、治污、治脏、治堵“四治”工程。3年多来,累计整治运煤通道80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141.2公里,开展飞线整治361.85公里,实施集中供热改造11406户,农村炊事用气实现全域覆盖,改造农村厕所7.06万座。累计拆违治乱6500余处,完成污水治理44个村,清理农村垃圾21万余吨,城乡垃圾收运处置率达到100%,乡村建设迈入“快车道”。

壮大特色产业 乡村发展焕发活力

沃野生金穗,产业富乡村。“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夯实了产业根基。

走进宋村镇东郭村的蔬菜交易市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场面。村民们正将一筐筐青翠欲滴的蔬菜打理整齐,准备发往全国各地。“我们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建成蔬菜大棚800余座,年产量超1万吨。同时,建成全县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和保鲜冷库,日交易量超400吨。”宋村镇东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旭东告诉记者。

图为:村民将青(尖)椒搬运至冷库

作为农业大县,长子县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以青(尖)椒为主的设施农业,实现集育苗、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累计投入7亿元,发展蔬菜产业13.64万亩,建设设施大棚2万多座,规模占全市的64%。在此基础上,打出“设施农业+”系列组合拳,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全县蔬菜产值达到4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带动农民增收超17亿元,人均增收8500元,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与东郭村一样的场景出现还在丹朱镇下霍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下霍村对乡村产业发展进行了多元化尝试,通过流转土地200余亩,建设80余座覆被式大棚,配套建设冷库,年周转新鲜蔬菜500余万斤,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同时,依托村内古建筑——下霍护国灵贶王庙,全力推进3A级景区创建,逐步构筑出一条文旅融合、多元并进的发展新路径,真正让乡村资源“活”起来,带动产业兴旺、村民共富。

产业“百花齐放”,乡村活力迸发。如今,坚实的产业根基正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气。

创新治理模式 乡风文明持续向好

和美乡村建设,关键在基层治理提质。长子县以“管人、管事、管钱”为抓手,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并行,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形成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为“千万工程”扎实推进筑牢根基。

为强化保障,长子县紧扣政策、资金、队伍三大核心要素。灵活运用政策红利,出台“一县一业”产业扶持、“千万工程”以奖代补、金融助农等举措,3年间累计补贴设施农业6.9亿元,发放涉农贷款10亿余元;构建“财政奖补+向上争资+向外拓源+集体经济”四位一体筹资格局,今年统筹资金达4.3亿元;同时通过干部培训、一线锻炼、选拔激励,充分激活干部队伍活力。

东郭村是长子县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自从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大家都自觉守规矩,不良风气少多了!”村民谈及移风易俗变化,满脸笑意。该村创新党员包片联户机制,设立矛盾调解、项目监督等九类党员示范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面搭建“两员三平台三清单”机制,线上线下同步公开村务,切实保障村民知情权、监督权;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物资,通过“最美庭院”“东郭好人”等评选,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在民生服务方面,长子县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构建全周期保障体系:以八项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惠及近5万名老年人;推进普惠托育城乡覆盖,改造109所乡村学校,推出课后“小课堂”、游戏“小乐园”,守护儿童健康成长;关注青年发展需求,通过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创业平台,助力青年扎根乡村、干事创业。

此外,长子县还深耕“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专家+农技人员+服务组织+农户”服务模式;设立“零工客栈”,开展定期技能培训,打造“文明集市”,组建25支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服务超1200次,受益群众8万余人,形成“一村一亮点”的文明实践新格局,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千万工程”引领下,长子县正以昂扬的姿态描绘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未来,长子县将继续深化“千万工程”实践,让乡村更美、产业更旺、百姓更幸福,让希望的田野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魏慧梅、张国平、刘峰)

原标题:绿野新村入画屏——长子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振兴蝶变  

来源: 长治日报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1

农友1359

2025-09-27 08:10

谢谢老师分享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