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牟村农牧有限公司实现年出栏肉猪13万头以上,帮助养殖户年均增收8万元,带动了当地的“小散乱”养殖场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变,还带动当地及周边村的集体经济增收,让大家共享绿色养殖的发展成果。近日,记者走进广西牟村农牧有限公司,了解其在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探索,以及带动“小散乱”养殖场向规模化养殖的“抱团发展”的转型升级。
猪舍实现智能化管理,智能喂养。
科技赋能,智能化技术提升养殖效率
牟村生猪种业示范区坐落于兴业县龙安镇牟村一片密林山坳间,从2019年正式运营投产,是牟村农牧公司近年累计投资7亿元拓展的4家生猪养殖场之一。目前总投资2.5亿元,核心区规划面积1152亩,总建筑面积30.31万平方米。其中,养殖厂房5.1万平方米,包含三大栋大型方舱猪舍,现存栏能繁母猪1万头。
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科学养殖,该公司从国内外引进技术专家团队,并与国内多家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业合作,建立属于自己的专家人才智囊库,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提供智力保障。同时,通过引进高新养殖技术及欧洲先进智能化母猪群养管理系统,并进行自主改良,实现了养殖全流程的数字化、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
在牟村养殖基地的文化展厅大屏上,记者看到了大型方舱猪舍内的养殖场景:高架网床猪舍被分隔成活动区域“单间”,每个养殖区都配备了投喂装备,方便定时投喂,长白、大白、杜洛克等不同品种的种猪悠然自得地生活在此。
技术人员介绍,每栋方舱猪舍就是一条全自动生产线,最多可满负荷养殖生猪4000头,其轮班管理人员不到20人。通过部署环境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猪舍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关键指标,并自动调节通风、供暖设备,为母猪、猪苗提供最优生长环境;而利用智能饲喂系统,根据母猪、猪苗的各生长阶段精密配料,在减少浪费的同时,还提升了养殖效率;此外,利用智能检测设备,升级改造能繁母猪选育、猪苗培育分选。
“智能化系统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而封闭性方舱则降低了疫病风险,还保证了长期实现存栏8000头能繁母猪、年出栏猪苗25万头以上。”该基地的管理人员全瑚介绍道。
生态优先,粪污资源化利用及防臭有妙招
该公司引进并自主改良的欧洲智能生猪养殖技术和粪污生物分解系统,创新采用“空气过滤密闭自动温控猪舍+粪污生物分解系统+深度处理+生态种植”的一体化工艺,通过沼液发酵、沼液生物处理等6个环节,并立足周边2000多亩林果基地和自建的8000立方米混凝土沼气池,形成了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沼气利用和种养结合的循环综合利用和全域养殖粪污“零排放”。
“公司依托年产1.5万吨的有机肥厂,将液污转化为固态粪污、变废为宝,养殖基地的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用水量则降低了90%,氨气浓度也大幅降低,实现了零排放、无污染、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的生态效益。”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采用“微生物+”(益生菌)饲喂技术,有效降低了用水量和氨气浓度,也改善了养殖环境。
为推动养殖规模化发展,针对“小散乱”养殖户的现状,该公司还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代养生猪模式,引导被取缔的“小散乱”养殖场的散养户参与代养肉猪项目。目前,已吸收养殖户资金800万元,同时聘用30名养殖户就业。
近年来,龙安镇15个村共投入750万元参与产业发展,平均每年每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并将生产的有机肥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农户,让各村共享绿色养殖的发展成果。
来源:玉林日报
转发0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