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地处鄂西北山区,拥有丰富的林木和农作物下脚料资源[6],具备发展杏鲍菇生产的有利条件。本研究以本地丰富的木屑、玉米芯及木瓜渣为主要栽培原料,探索添加一定比例的棉籽壳栽培杏鲍菇的可行性。通过试验,探索木屑、玉米芯及木瓜渣对本地材料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为实现本地优势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供试菌株
杏鲍390,来源于山东省寿光市食用菌研究所。
1.2培养基
母种配方:马铃薯200g(去皮),葡萄糖20g,琼脂20g,加水至1000ml,pH自然;原种配方:选取新鲜无霉变的麦粒浸泡一晚上,煮至无白心,摊开使之表面水分干燥,加入1%石膏,分装入原种瓶,121℃高压灭菌2h;栽培种配方:杂木屑78%,麸皮20%,石膏粉1%,蔗糖1%,含水量60%左右,分装入33cm×17cm菌袋,121℃高压灭菌2h。
1.3栽培培养料配方
(1)棉籽壳39%、杂木屑40%、麸皮15%、玉米糁5%、石膏1%;(2)玉米芯39%、杂木屑40%、麸皮15%、玉米糁5%、石膏1%;(3)木瓜渣39%、杂木屑40%、麸皮15%、玉米糁5%、石膏1%;(4)杂木屑79%、麸皮15%、玉米糁5%、石膏1%。
1.4栽培方法
1.4.1接种与发菌
采用熟料栽培,室内出菇。菌袋规格为18cm×33cm×0.03cm聚乙烯折角袋,每袋装料400g(干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均按常规方法进行。25℃温度下避光培养,待菌丝长满观察菌丝生长情况,记录满袋时间。
1.4.2出菇期管理
待菌丝满袋后,每个配方选取菌丝相对比较均匀、整齐健壮的菌袋移入出菇房。每个配方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0袋,各重复随机摆放。记录现蕾日期和产量。菌丝经搔菌处理后,进行出菇管理(温度16℃,空气湿度80%~95%),记录现蕾日期和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原料配方菌丝生长情况
由表1可见,不同配方菌丝萌发时间没有差异,而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整齐度及满袋时间有一定差异。配方(2)培养料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4.92mm/d,配方(1)次之,为4.12mm/d,配方(4)和配方(3)菌丝生长速度较慢,分别只有3.70mm/d和3.64mm/d。
2.2不同原料配方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见,配方(2)在4个配方中表现最好,产量最高,平均达到350g/袋,生物学转化率为87.5%;配方(1)产量次之,为250g/袋,生物学转化率为62.5%;配方(4)产量为215g/袋,生物学转化率为53.7%;配方(3)产量表现较差,产量仅有175g/袋。
2.3经济效益分析
以当时当地市场物价核算,棉籽壳1.4元/kg,木屑0.8元/kg,麸皮2.0元/kg,石膏1元/kg,玉米芯0.8元/kg,玉米糁2.0元/kg,木瓜渣0.4元/kg,菌袋及水电费按每袋0.15元,杏鲍菇批发价8元/kg。由表3可以看出,配方(2)平均每袋成本为0.598元,生产的杏鲍菇销售额为2.8元,投入产出比为1∶4.7。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各个配方之间杏鲍菇菌丝生长情况、农艺性状以及产量都有一定差别,这可能与供试原材料成分和所占比例不同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杏鲍菇实际栽培中,培养料的选择和配比十分重要。配方(2)是本试验的最佳配方,其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分别达到350g/袋和87.5%,值得推广应用。木瓜渣的适宜添加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杏鲍菇属于木腐菌,可利用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进行栽培,其适宜栽培原料在不断增加[8]。本研究以十堰市丰富的原材料为出发点,筛选出了适宜本地杏鲍菇栽培的配方。利用杂木屑、玉米芯栽培杏鲍菇,可以解决杏鲍菇生产中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同时也解决了本地农业下脚料的处理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转发0评论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