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紫阳县焕古镇苍山盈翠、茶园飘香。采茶季的到来拉开了茶农丰收的序幕。
4月10日上午,大连村的茶山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茶农,妇女们指尖轻轻一掐,嫩芽便落入手中。
“郎在对门哟,唱山歌哟;姐在房中哟,织绫罗喂……”趁着休息,村民李治祥夫妻唱起了紫阳民歌。
曲调婉转明快,一扫大家采茶时的疲累;歌声久久回荡,传递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心声。
歌声里承载着小康梦
焕古镇位于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全镇24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相当比例是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李治祥2014年因病致残,没法干重活,一家人陷入贫困。
老李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唱歌,心情烦闷时唱一唱纾解情绪,心情好时就会搬出大音响在自家院子里“吼上两嗓子”。
老李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没啥坎是过不去的,只要人还在,总有办法挺过去。
一方面,在镇上干部的帮助下,他看病的事情有了着落。“我因为风湿下半身基本不能动。还是村上的干部好啊,到处打听联系,带我去四川万源看中医,来去好几趟,吃了大半年的药。”李治祥说。
另一方面,相关帮扶政策也为老李一家送来了及时雨。“家里5亩茶园有产业直补,残疾女儿有困难生活补助,合作医疗上有减免政策,过了60岁我有养老保险,还享受了生态补偿政策……”李治祥对享受的帮扶政策记得很清楚。
2015年,李治祥病情逐渐好转,他还参加了县上的技能培训,有时打打零工。
如今靠着茶园收入、儿子务工以及李治祥打零工,一年下来他家也有8万元的收入。
“我们一家算是苦尽甘来,我真想把现在的好生活唱给镇上的干部听。”老李说。
苦尽甘来是李治祥一家的真实写照,更是焕古镇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注脚。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焕古镇严格落实扶贫政策举措,特别是结合本地特色,大力发展以茶叶、野油菜、猪牛羊等为主的种植养殖业,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
茶园里蹚出了致富路
近两年,每到采茶季,村民张仁贵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一边要打理茶园,一边还要做好雇工工作。
这些年,焕古镇茶园规模不断扩大,雇人采茶已成常态。因此,一到茶季,焕古镇人流量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返乡茶农,还有不少外地采茶工。
张仁贵一家四口人,上有老母亲,下有一双儿女,一家人的生计都担在他身上。最初,张仁贵家的茶园只能靠自然生长,销售则完全碰运气。没资金、没技术,贫困始终困扰着这个家。
脱贫攻坚开展以后,好政策、好机遇接踵而至。紫阳县对茶产业进行整体谋划、全面布局。焕古镇作为传统茶业产区,自然被纳入茶产业规划的盘子里。
镇上抓住机遇,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从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支持。
“定期有农技人员和专家来我们这儿进行技术指导,张仁贵每次都特别积极,学得认真,而且能听进去意见建议。”大连村党支部书记谢立安说。
“我们这里很多茶园存在植株密度不足的问题。土地就那么多,怎么提高产量还要从茶树种植密度上做文章。”聊起种茶,张仁贵侃侃而谈。为此,他进行技术改良,采茶时把茂盛的新枝进行压枝,等到第二年生根后再进行取苗补枝。如此一来,不仅减少了购苗成本,还提高了茶园成园速度,优化了品种。
张仁贵家有7亩茶园,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2015年,他家鲜叶收入从过去的3000元提高到了5万元。
后来,不少村民也按照张仁贵的做法种茶,茶园产量有了明显提升。如今,张仁贵成了镇上有名的土专家。
2015年,中科院茶研所的曾建民教授一行在实地察看了张仁贵的茶园后,当即决定把他家茶园作为试验田进行技术提升。
张仁贵严格遵照专家的指导,仅仅一年时间,2016年他家茶园的鲜叶收入就提高到了10万元。也是在这一年,他家顺利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张仁贵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听说远元集团在洗脚行业做得风生水起,2017年他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县上的免费技能培训。经过12天的全封闭培训学习,他顺利进入了上海的远元修脚店,月收入7000元左右。茶季一过,他又要返回上海。
“我们这儿有首茶歌叫《山歌不唱不开怀》,我们现在的好生活,就跟这歌一样,越过越开怀。”张仁贵打趣道。
小茶叶成为富民大产业
目前,焕古镇已基本实现人均2亩茶园,全镇80余家茶厂占了全县茶企数量的五分之一。按照一村一园区的规划,焕古镇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加工厂+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紫阳近年来加快富硒茶中国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步伐,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平台搭建、经营主体、区域品牌等方面下大力气,攻克难关。
目前,紫阳县17个乡镇均产茶,种植面积逾25万亩,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62.22亿元。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势头强劲,有力带动全县12万人实现增收致富。
转发0评论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