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社区
发帖
长文
登录
马上登录
注册
乡村老粉店
月公子二月
2025-11-02 15:59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寺门有家老粉店,如落雪无声般出现在我的评论区,路边的巴茅草也悄然一夜盛开,那一簇簇朝天而绽放的花,犹如一把淡紫色的羽扇,挠得我心里痒痒。周末过小长安,顺路又拐进了寺门街,我似乎走在一条成为美食博主的路上。
寺门街地理位置特殊,距离罗城县城20公里,离龙岸镇14公里,离小长安镇12公里,离黄金镇6公里,寺门像是一个枢纽中心,水路和公路拉来的村寨,上个世纪更有“小香港”别称。寺门村不但风景优美,山环水抱,而且人文历史厚重,寺门村就因古象山寺而得名,寺门航运线更是在以前承担了水路交通运输重任,武阳江上曾百舸争流......寺门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先吃一碗寺门街煮粉吧。
这样想的时候,车就已经停在了“梁记米粉店”门口,能这样精准找到老店,是因为上周做了功课,其实这是我第二次来寺门街吃粉,这里停车也很方便。上次光顾了对面的“老牌子粉店”,招牌确实老,都风化了,不认真看,以为它没有招牌,回来我写了一篇《无招牌米粉店》,本来想发在这里,后来想想罗城的米粉需要更多人知道,就忍痛割爱,放在了其他平台。心中却是略有隐隐的遗憾,总觉得罗城的记忆,就应该留在本土,所以今天又来寺门街吃粉探店 。
其实,寺门有两家老粉店。一家是“老牌子米粉店”,另一家就是眼前的“梁记米粉店”。他们两家,位置隔着一条马路,两店主人实则是亲戚,双方母亲是亲姊妹,按照我们本地称呼,互叫对方老表。这层关系,是“老牌子米粉”老板娘路姐告诉我的。
所以,这次毫不费力,就知道“梁记米粉店”是老店,在门口就能熟练又安心的叫喊:“老板娘,煮一碗粉”。两家都是女主人掌勺,“梁记米粉店”老板娘曾姐多健谈一些,一边煮粉,一边和客人谈天说地,没有固定话题,一会说谁家买了新车,一会说龙岸哪一家粉店好吃。作为一个“美食博主”,这些信息,已经暗暗记下,下次就去龙岸吃。来往吃粉的人,都是熟客,曾姐敏锐的发现我是新面孔,问我是从哪里来,我说罗城,她说她娘家也在罗城,罗城平乐。
初次见面,“破冰”谈话很顺利,我的米粉也很快煮好了,我在一旁加辅料,豆酱、干辣椒、切辣、泡椒、酸豆角折耳根等,曾姐在我“无意”的引导下讲了自己粉店的往事,对于一个健谈的人,一切顺理成章。和对面的老表老板娘经历大抵相同,以前刚嫁过来婆家,曾姐就开始帮家里料理粉店,那是1994年,比路姐晚几年,路姐是1991年从凤凰嫁来寺门。两个如花似玉的女人,在青春靓丽的年纪,命运的安排如此相似,都嫁来“煮粉”世家,然后接过上一辈煮粉的锅炉。曾姐说,“做粉”是他们家的传统,婆婆的婆婆就开始做米粉生意,传到她们这一代,是第三代。老伴在后厨切肉,电动绞肉机,代替了人工切肉,一边放肉,一边抢着回答:“何止三代,国民党时代我们家就做粉了”。我的目光后移一下,很清楚看到“后厨”,其实店面没有隔断,按照流行的讲法,叫开放式厨房。店里摆着几张桌子,客人零星散落坐着。
我来的时候,已经十点钟了。人不算多,去县城读书的学生,早上才回村上,班车落停,不少人下车直奔粉店叫曾姐煮粉。我跨曾姐会选位置,不但门口好停车,还是交通要道路口。她说,其实这是2017年搬过来,以前在寺门街圩亭里面,卖煮粉,卖滤粉,卖白糕......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老屋也拆了重建,老石磨还被保存了下来。“那时候自己磨米浆,用笸箩蒸粉,然后手工切”,老伴一边拿着抹布擦手,一边凑上来回答,不知不觉,肉片切好了。现在用机器切肉,速度快,几十斤肉,人工切片,要切几个小时。我感慨说,日新月异,他说人也少了,我们竟这样沉默伤感了几十秒钟,他眼里有些失意和不易察觉的茫然。
以前的寺门街,到了圩日,人山人海,卖菜卖肉,赶圩人从附近的村落纷至而来,门店门口,好生热闹。曾姐说,以前没有桥,都是从河边渡口上岸,我问渡口还在吗,她说连寺门圩亭都荒废了。
又是间隔几十秒的沉默,这种沉默是我自己的思考与回忆,为了更加凝思聚神,我端起碗,假装喝汤,曾姐煮的米粉汤并不多,米粉弹滑。就在上周,我走在寺门老街里,有一些老屋还得以保存,古朴雅致,留守的儿童和老人,不时出现在门口,一条黑狗,因为生人的出现,嘴里“呜呜”像一串闷雷,我的步伐看似悠哉实则沉重。在另一条通往龙岸的路,我看见寺门小学,旁边旧粮所荒废了,大门关着,清晰听见高墙里面鸭子“嘎嘎”的撒欢。往小长安方向走,没多远就看见武阳江咆哮奔腾,黎家屯流下来的小溪,注入大河,悄无声息。寺门以前除了小学,还有初中,还有农中,一切如过往云烟,人少的老街,显得巷道反而很宽敞,圩亭下的讨价还价声,也一去不复返。
寺门小学还在办学,我和曾姐讨论过这件事,罗城很多村小合并到中心小学了,就如同小溪注定要并入大河一样的宿命。庆幸的是,寺门小学还在。有学生意味着有人流,有人流才有生意。说到这个话题,曾姐有些愁眉不展,直到旁边的客人回应说,寺门学校不可能合并,附近的村子都来这边上学,曾姐似乎松了一口气。
“炒粉”,两个简短的字,打破了空气中的沉默。我回过神,看见一个披着荧光马甲的年轻人走进来,只说了两个字,头也不回朝着店里的空位走去。曾姐说,这位是修高速路的工人小弟,他吃炒粉,粉量要少 ,其他工人吃粉她会加量。吃什么粉,什么口味,分量多少,曾姐与老客户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说到搞基建,前几年修路的工人到处都是,很多人新的一天,从吃“梁记”米粉开始。那时候种果的工人也多,一个面包车塞着七八个人,一清早,好几架车停在门口,等工人在这里吃早餐。路修好了,沙糖桔产业也跨了,吃粉的人也少了。现在吃粉的人,多是路过的人,还有下乡公干的老客户,反而附近的阿公阿婆吃的少,她们有时候叫煮四块钱的粉,因为舍不得吃。煮四块的也有小学生,要留两块钱去买糖吃。
粉吃完了,和曾姐唠嗑了一早上,总结起来还是寺门街落寞了,吃粉的人少了。我问他,粉店传到第三代了,第四代的接班人找好了吗?她说,娃不愿意接班,至少现在不愿意,为了不让煮粉秘方失传,她用笔在纸上记录了具体的配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老而又实用的办法,人总会老去,记忆失真,那些刻在纸上的配方文字,可以世代流传。在桥头社区,就曾经有一家炸油条的老店,子女想继承手艺,可是年迈的老人已经忘记了配方。我能想象曾姐那几行并不工整的字迹,那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担忧,也是对几代人智慧结晶的守护。
吃完一碗寺门米粉,码一段有缺陷又无用的文字,我和曾姐抄方又如此神似,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来抵抗岁月的无情,留下一点在这个时代可以被看见的回忆。
也许突然哪一天,我写着写着,就不想写了,曾姐也会退休,寺门街依旧美丽,米粉店的传承能传到第四代吗?带着这样己人忧天的想法,我把车掉好头,摇下车窗,曾姐依旧忙碌,我看着她的背影,想说再见,欲言又止。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成为美食博主,也挺好的。
1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
评论0
1
0
转发
发布
提示框内容
确定
对话框内容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