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新农人》:“指间上的”非遗传承人

新农业科教

2025-07-02 22:46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在江西省在宜黄县城区的宜黄河畔,当地的城镇居民时不时就能听见一阵阵悦耳的古琴声随风飘来,如同一股涧涧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凡被这阵琴声滋润心田的人都知道,这位弹曲人就是---封益华!

封益华,男,1987年出生,宜黄南源乡人,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古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抚州市古琴制作非遗传承人、抚州市民间工艺大师、抚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宜黄县新联会副会长,他斫琴技艺精湛,在业界享有盛名。

18岁投师学徒,从此开启了学琴和斫琴的人生旅程。说起古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面板为弧,底板平直,寓意“天圆地方”,琴头较高,代表高山,琴弦弦长,象征流水……古琴的外形设计,融入了古代先贤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和朴实的哲学观。

被中国文人士大夫视为修身养性的法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制琴又被称作“斫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技艺,专门制作古琴的匠人被称为“斫琴师”。从一块接近废弃的老木头,经过封益华的巧手妙工,变身一床古琴,看似简单,实则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选材、造型、槽腹、刮灰、打磨、髹漆、试音上弦等要经一百多道工序流程,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历时三年才能完成。

其中,“髹漆”是古琴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天然生漆,让古琴历经千年不朽!!!
-----因为髹漆多少层没有标准答案,一切都是琴身的本身机理与色泽来决定,髹漆最长可耗时两至三年。封益华在刚开始学髹漆的时候,手指曾一度肿胀到无法工作,整整磨砺了三年的时间才“登堂入境”。
2014年,27岁的封益华选择回乡创业。俗语云:名师出高徒,为了提升古琴制作的审美格调和艺术品,他常涉足于高山流水深处,园林、木雕、砖雕以及传统书画中汲取养分.....几度光荫几度寒,封益华的斫琴技术日火纯青,其知名度亦声名远扬,他每次斫琴时发朋友圈,就已被预定一空.....

对封益华来说,斫琴如同孕育生命。而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封益华作为江西省唯一一个入选了上海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当代古琴斫琴师》。

2024年被授予第二届‘抚州市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2024年荣获抚州市第八届五四青年奖章,其作品在2023年抚州市‘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作品创作成果展览中’荣获金奖,在2023年抚州市临川区‘文化抚州 梦想之舟’民间文艺作品展荣获金奖……


封益华:

“从事斫琴手艺近20年,我觉得古琴蕴藏了许多人生哲理,有修身养性、教化育人的意义。我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和喜爱古琴艺术,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希望能培养更多的斫琴师,让这门手工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来稿 封益华 编辑 张龙财)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