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大力发展“水稻+”绿色生产模式,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

智慧水稻

2018-12-12 10:40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水稻应该怎么种,才能帮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答案是“水稻+”。日前,在湖北省洪湖市召开的全国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现场观摩交流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面部署实施“水稻+”“551”工程,大力推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力争用5年时间发展到5000万亩,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约占粮食总面积的30%,总产4000亿斤以上,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全国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传统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效益并不高,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水稻生产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之路。

据介绍,“水稻+”是以水稻生产为本,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以种植制度创新为魂的新型农作制度,包括稻经轮作、稻禽协同、稻渔共生等生产体系,是水稻绿色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水稻+”通过改进提升和集成创新传统模式,具有稳粮优经、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等特点,对确保口粮安全、推进绿色兴农、实现质量兴农、加快品牌强农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全国“水稻+”的应用面积约为2500万亩,按亩均效益2000元计算,实现经济效益500亿元。同时数据显示,仅以稻渔共生模式为例,就可减少用肥20%-30%、减少用药30%-40%。

附:稻鱼共生的优势

1.净化水质。

池塘水面种稻后,水稻生长需大量吸收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氮磷去除率可达60%以上,透明度可从20-30厘米提高到50厘米以上。

水稻种植区透明度更达100厘米以上,养鱼水质达到农业部排放标准,水质明显好转。

2.减少鱼病。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肥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比瘦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成倍增加,肥水环境更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特别是池塘底泥,更被称为寄生虫和病原菌的温床。

通过鱼稻共生技术,池塘底泥可装入种植钵中,既固定秧苗,又为秧苗早期提供营养,减少了池塘底泥的危害。

同时水稻生长中必将大量消耗水中氮磷等营养,必然使水体变瘦,瘦水则不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客观上减少了寄生虫和病原菌密度,降低了鱼发病的风险。

3.提升水产品品质。

水好了,鱼生病的机会少了,用药量必然减少,不仅节省药费开支,重要的是少用药,有利于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水产品品质,这也是“好水养好鱼”的道理。

4.获得优质大米。

“鱼稻共生”技术所产大米,由于水稻在生长全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米质特好。

经万州区农产品质检中心、万州食药监局检验所、深圳普尼检测集团多次检测,大米不含农药,汞、镉、砷、铅、铬含量极低,有的还低于仪器检出限,完全符合国家大米质量标准及绿色质量标准。

5.收获青饲料。

稻谷收割后,可将青色的稻草及时分批收割喂养草鱼,成为草鱼的优质青饲料;

稻草收完后,可将种植钵中泥团翻转倒扣入钵中(须高出水面),直接播种黑麦草种籽,1个多月后黑麦草长到30多厘米高时,就可割黑麦草喂鱼。

6.提升池塘景观效果。

池塘水面种稻、种草、种花,种菜,是一种别样的风景,能提升池塘景观效果,比单一的池塘水面景观好多了。

稻田养鱼还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利用鱼除草,施肥,除虫,防病,降低施肥施药数量。

从而达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促进生态平衡,并通过稻田养鱼产业化,建立现代生态种养园区,带动农家乐、渔家乐的发展。

稻田养鱼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灾害侵袭风险小,增产、增收、富民的效果明显,农民容易接受,产业化发展前景良好。

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和加强市场化建设,推广休闲化种养是稻田养鱼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一起种水稻$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