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后要像我师傅一样,站在舞台上给大家表演精彩的变脸!”在若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的拜师仪式上,刚满七岁的阿比达·帕里哈提眼神坚定地说道。

10月26日下午,她与其余15名徒弟一同拜师,正式拜入若羌县文艺志愿者、县楼兰艺术团副团长阿力木江·库尔班门下,成为若羌县川剧“变脸”艺术传承项目的新生力量,标志着这一融合了川剧绝活与新疆本土艺术的文化传承项目,在楼兰故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当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与参与。

拜师仪式庄重而热烈,徒弟们齐诵拜师帖、行拜师礼、恭敬地递上拜师帖并向师傅阿力木江敬茶。阿力木江为徒弟们冠帽并给予训诫。来自河北邢台市文旅局的王波老师——阿力木江的启蒙恩师,也亲临现场对新徒弟们寄予殷切期望。
仪式开始前,阿力木江与首批徒弟带来的精彩“变脸”表演,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展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阿力木江川剧“变脸”艺术传承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始于阿力木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2022年,他在观看河北邢台文旅局赴若羌的惠民演出时,被王波老师的“变脸”技艺瞬间“圈粉”,并于2023年6月正式拜师学艺。凭借刻苦钻研,他迅速掌握了核心技艺,并在同年11月的若羌“红枣熟了”活动中,大胆尝试,将“变脸”“吐火”与都塔尔、弹拨尔等民族乐器及新疆舞、麦西来甫等本地艺术元素融合演出,一炮而红,广受好评。
自此,阿力木江组建团队,持续探索“非遗+民族文化”的创新演绎形式。他不仅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图案融入表演斗篷,更与热娜古丽·艾萨等本地艺人合作,实现戏曲唱腔与非遗技艺的交织升华,推动豫剧与“变脸”的跨剧种融合。

项目自2023年12月在若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启动以来,始终以“服务群众、培育新人”为目标,构建了“本地培育+跨区辐射”的传承模式。目前,徒弟已覆盖若羌、青海茫崖、喀什等地20余人,传承团队初具规模。令人振奋的是,该项目团队于今年7月荣获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优秀集体节目奖,充分展现了传承成效。
今年8月,阿力木江再赴河北深造,学习了“幻影三变”等高阶技艺,并在若羌县2025年“红枣熟了”宣传推介系列活动文艺晚会上成功展示,赢得满堂彩。“作为非遗传承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的参与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会带着我的徒弟们深耕技艺、创新演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为桥梁,让川剧‘变脸’这项珍贵的非遗技艺在若羌大地绽放新的光彩!”

阿力木江川剧“变脸”艺术传承项目,已成为若羌县乃至巴州推动“文化润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它不仅是新时代非遗保护与民族团结的创新实践,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古老的川剧艺术在新疆若羌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圈粉无数,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传承中焕发的蓬勃生机与强大凝聚力。
邢台市文旅局王波说:“作为阿力木江的师傅,看到阿力木江收徒弟了,替他感到自豪,我自己也感到非常地骄傲。希望阿力木江带着孩子们将这份优秀的‘变脸’艺术,在若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最美好的艺术果实,把精彩的表演奉献给所有的新疆人民、若羌人民,让所有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源:若羌县融媒体中心
转发0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