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环(螺丝菜)种植的中耕除草技术与应用要点

古雨

2025-11-20 10:44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中耕除草是地环(螺丝菜)种植全程的核心田间管理措施,兼具疏松土壤、破除板结、清除杂草、保水保肥等多重作用,直接适配地环浅根性、喜疏松环境的生长特性。科学实施中耕除草,可避免杂草与地环争夺水肥、改善根系呼吸条件、减少病虫害滋生,为植株健壮生长与块茎优质高产奠定基础。以下为详细技术规范:



一、中耕除草核心原则

1. 时机精准:遵循“早除、小除、勤除”原则,杂草幼苗期(3-5叶前)根系浅、易清除,此时作业效率高、对土壤扰动小;中耕结合作物生育期,避开根系快速扩展期,减少根系损伤。
2. 深浅适宜:根据地环根系分布特性,中耕深度以5-8厘米为宜,前期稍浅(3-5厘米)、后期略深(6-8厘米),避免深耕损伤浅根。
3. 协同作业:中耕与追肥、培土、浇水等措施结合,提升田间管理综合效果;优先采用物理除草,必要时配合化学除草,严控农药残留。

二、中耕技术操作规范

(一)中耕时间与频次

1. 苗期(出苗后3-4片真叶):进行第一次中耕,此时杂草初发,中耕可破除播种后土壤板结,促进幼苗根系下扎,深度3-5厘米,仅疏松植株周围土壤。
2. 伸蔓前期(蔓长10-15厘米):第二次中耕,结合追肥进行,深度5-6厘米,扩大中耕范围至行间,同时理顺蔓叶避免压埋。
3. 块茎形成初期:第三次中耕,深度6-8厘米,此时根系已扩展,中耕需远离植株基部5-8厘米,避免损伤块茎,中耕后及时培土3-5厘米,防止块茎外露。
4. 块茎膨大期:若田间杂草较少,可减少中耕;若杂草较多,采用浅耕(3-4厘米)或人工拔除,避免扰动土壤影响块茎发育。

(二)中耕方法与操作要点

1. 人工中耕:小面积种植采用锄头、耘锄等工具,遵循“近株浅、远株深,行间深、株间浅”原则,株间用小锄轻轻划松土壤,行间可适当加深,避免锄头直接接触根系。
2. 机械中耕:规模化种植选用小型田园管理机,调整耕作深度后沿行间作业,行进速度均匀,避免漏耕或重耕,作业后及时人工清理株间杂草。
3. 注意事项:中耕需在土壤墒情适宜时进行(土壤手握成团、落地即散),避免土壤过湿导致板结或过干造成扬尘;雨后或浇水后2-3天再中耕,防止土壤黏结损伤植株。



三、除草技术分类与应用

(一)物理除草

1. 人工拔除:针对株间杂草、恶性杂草及中耕遗漏的杂草,人工连根拔除,尤其在块茎膨大期,避免机械作业损伤块茎,拔除后带出田间集中处理。
2. 覆盖除草:播种后覆盖地膜、秸秆或杂草抑制膜,利用物理阻隔阻止杂草萌发,地膜覆盖可同时提升地温、保墒,秸秆覆盖还能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合规模化种植。

(二)化学除草

1. 除草剂选择: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对地环安全的除草剂,播后苗前可选用异丙甲草胺、乙草胺等土壤处理剂,出苗后可选用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等茎叶处理剂,严禁使用高残留或对块茎有影响的除草剂。
2. 施用规范:严格按说明书控制用量,土壤处理剂需在播种后均匀喷雾,覆盖杂草萌发区域;茎叶处理剂需在杂草3-5叶期喷施,避免药液接触地环叶片;施药后及时清洗器具,剩余药液妥善处理。
3. 禁忌事项:块茎形成期后禁止使用茎叶除草剂;避免在高温、雨天或大风天气施药,防止药效流失或漂移污染;不可随意混合不同类型除草剂,防止产生药害。



四、不同生育期技术适配

1. 幼苗期:以人工中耕+浅耕为主,除草剂慎用,避免药害影响幼苗生长。
2. 伸蔓期:可结合机械中耕与覆盖除草,杂草较多时配合土壤处理剂,减少人工劳动量。
3. 块茎膨大期:以人工拔除和覆盖除草为主,停止机械中耕和化学除草,防止损伤块茎或残留农药。

地环中耕除草技术需兼顾“护根、保墒、除净杂草”核心目标,结合种植规模、生育期及田间杂草情况灵活选择方法,实现田间生态优化与作物生长协调,为优质高产提供保障。

1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