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预计全年粮食面积达到10950万亩以上
时至暮春,淮河以南早稻栽插紧张进行,北方小麦赤霉病防控正在收尾,江淮大地到处是春耕春管繁忙景象。
在亳州市谯城区,最近,焦魁天天从太阳没出来忙到地里黑成一片才收工。“刚刚打完第二遍药,从目前来看,小麦长势非常好。”作为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焦魁告诉记者,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力度比去年还要大,合作社服务面积累计超过10万亩。
据省农业农村厅对全省35个小麦主产县、26个油菜县苗情监测显示,当前,全省4266.5万亩小麦苗情稳中向好。其中,小麦一二类苗比例达到94%,比去年同期增加7.3个百分点,比常年同期增加10个百分点,夺取丰收基础扎实。
4月27日,记者来到庐江县郭河镇。这里到处是刚刚栽插好的早稻,一片嫩绿。当天,全省早稻(再生稻)育插秧生产现场观摩会在这里举行。“稳定早稻种植面积,可以增强全年粮食生产的主动性和稳定性。”现场会上,省农技推广总站研究员汪永武介绍,早稻生产中,安徽省一方面加快标准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另一方面落实好中央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恢复双季稻生产,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预计全省早稻种植面积约256.4万亩,比去年增加0.9万亩。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强调“十四五”时期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作为粮食主产区,安徽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强调。
“在夏粮生产中,安徽提出坚持‘四个只增不减’抓好赤霉病防控,即坚持党政同责只增不减、投入力度只增不减、‘两次防治’只增不减、监管调度只增不减。要求主产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赤霉病防控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来抓。这体现了安徽省抓好粮食生产的决心和意志。”卢仕仁表示。
据了解,在夏粮播种面积落实的基础上,安徽省围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目标,倒排早稻和秋粮计划面积,努力实现“三扩大一稳定”,即扩大双季稻面积、扩大蓄留再生稻、扩大玉米面积,稳定大豆及杂粮面积。农情意向调查显示,预计今年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有望达到10950万亩以上,能够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打赢种业翻身仗,从源头上确保粮食安全
4月12日上午,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推进大会在合肥举行,由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完成的“多穗多抗超高产小麦华成3366选育与配套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个新品种荣获一等奖,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现代种业的高度重视,也让我们种业企业倍感振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科技攻关,选育更多优质、高产稳产的品种。”华成种业公司负责人刘良柏表示。
据刘良柏介绍,华成3366具有“丰产性突出、多穗稳产、综合抗性强”等特征,创造了亩产814.6千克的高产纪录,连续5年成为安徽省主推品种,引领了安徽自育小麦品种单产水平迈上800千克的台阶。此外,在该品种的选育推广中,还创新集成了“三优精准栽培”绿色丰产稳产技术体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为促进黄淮南部小麦大面积丰产稳产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农作物、畜禽新品种(系)。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与专用品牌粮食生产之间的衔接,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粮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大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去年在省级财政农业改革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258.4万元专项支持农作物及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分别牵头制订了水稻、小麦、辣椒、肉鸡和瘦肉型猪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方案,其中小麦良种联合攻关新育成小麦优良品种27个。示范推广了一批小麦主导品种,其中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的有3个。
但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安徽省种业龙头企业实力较弱,技术上受制于人,商业育种体系建设滞后。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强调,支持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以及生猪、家禽等畜禽良种联合攻关,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知名育种专家、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认为,着眼更好保障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提质升级的需要,下一步主粮作物的育种重点应放在安全性和稳产性上。
“长期以来,小麦育种主要侧重高产。根据下一步粮食生产的需要,要转变思路,更重视安全性和稳定性。比如针对性地选育抗性好的品种,提升抗赤霉病能力。要根据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加强专用小麦品种研发。要在育种环节提升品种的抗风险能力,比如抗倒春寒、穗发芽、干热风等,实现较高产量基础上的稳产。”马传喜表示。
完成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两个要害之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能实现高产和高效,而且可以更好抵御自然灾害,防范粮食安全“打摆子”。
“去年,农业农村部下达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80万亩,实际落实380.04万亩。”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孔少林介绍,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50万亩,超过规划任务280万亩,已占全省耕地总面积56.1%。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这些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可以做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从2019年大旱和2020年大涝两次考验看,高标准农田抗旱排涝成效明显,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为全省粮食生产十七连丰、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孔少林表示。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要求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要求2021年建设500万亩高标准农田。“根据文件精神,我们提出要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产粮大县建设高标准农田,支持皖北主战场、皖西革命老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支持符合条件的撂荒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整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现整县推进。高质量完成2021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任务,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0万亩。”孔少林说。
在建设的同时,安徽省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树立“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生态理念。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提升,以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重点,依托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把耕地质量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考核。
转发0评论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