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以创新之力让土地生“金”

农业科教

2025-11-26 22:09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陕西金禾来牧业公司肉牛养殖基地。(资料图)

榆阳一家企业的工人正在分拣羊肉。(资料图)

 

“头雁”专家工作站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约。(资料图)

榆阳蔬菜大棚绿意盎然。(资料图)
 

时值初冬,榆林市榆阳区丰收的喜悦未随秋日远去。广袤大地间,收获后平整的农田、泛黄的果树、机器轰鸣的加工车间,依然呈现热闹的丰收景象。2025年,榆阳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头雁”培育为牵引、产业融合为路径,持续深化“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粮饲兼用玉米80万亩、脱毒马铃薯30万亩、小杂粮15万亩、大漠蔬菜9万亩,羊子饲养量达220万只、肉牛达11万头,粮食总产量4.7亿公斤,交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亮眼的“三农”答卷。

  智慧农业赋能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增收”

  科技力量正重塑榆阳农业生产逻辑。11月3日,走进补浪河乡那泥滩村,明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土豆生产线依旧忙碌。“今年沙地土豆亩产5.7吨,通过固定渠道卖到江西、上海、广东,行情比往年还好!”项目经理李爱林底气笃定。

  机械化是科技兴农的“硬支撑”。目前,榆阳区农机总动力达47万千瓦,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37.5万亩次,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至88%。从智能精量播种机到植保无人机,高端农机的广泛应用让群众直观感受到“科技种地”的魅力。

  盐碱地“逆袭”是榆阳科技兴农的生动注脚。上盐湾镇赵家畔村昔日泛白碱的荒地,如今成了稻浪翻滚的良田。村民叶成玉承包的500多亩稻田里,“稻渔共生”模式成效显著:1500多公斤蟹苗、6万尾小龙虾与水稻共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鱼河峁镇钵育水稻亩产突破800公斤,创下陕北地区水稻单产新纪录。“我家种了19亩水稻,今年产量比去年多了三分之一。”村民谢安旺笑着说。

  技术突破是单产提升的核心,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叶庆忠指出,通过引进“稻花香6号”优质品种、首创西北地区水稻温控旱育钵苗技术、配套全程机械化与社会化服务,全区水稻平均亩产实现从450公斤到750公斤的跨越。

  科技兴农浪潮同样席卷小壕兔乡。今年秋收,包兔村的百亩玉米地里,大型收割机高效作业,实现从田间收割到粮食转运的无缝衔接。针对玉米收获后的管理瓶颈,该乡建设日处理能力300多吨的现代化玉米烘干中心,湿玉米经过4个多小时的精准烘干即可达到安全储存标准。榆林碳智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艳兵介绍,这样不仅保障了粮食品质,还能帮助农户实现粮食及时变现,破解了传统晾晒受天气制约的难题。

  政府持续加码基础设施投入。在农产品仓储冷链和玉米烘干厂建设方面,榆阳区提供不超过总投资40%的补贴,并依托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投资推进田块整治、土壤改良和农田地力提升等工程建设,为农业现代化筑牢根基。

  “头雁”引领带动 从“一花独秀”到“百花满园”

  人才是榆阳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近年来,榆阳区创新推行“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培育408名“头雁”,实现317个行政村“一村一雁”全覆盖。

  榆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头雁”左建平的葡萄园里新技术落地生根。“我们的葡萄只施农家肥,不打农药,亩产1250公斤,每亩纯收入超万元。”接下来,左建平计划把葡萄移入联动拱棚,进一步提升品质和抗灾能力。

  “头雁”张建仁带动全村发展山地苹果成效显著。“在合作社带动下,村集体种植1200多亩山地苹果,惠及191人。现在果树进入坐果期,每户每年能增收2万元到3万元!”曾经零散的地块,如今成了连片“致富园”。

  “头雁”辐射效应持续扩大。张建仁在农高会上的表现吸引安徽、河南等地客商,携手推进苹果深加工与果干生产项目;左建平所在的西左界村,凭借“芝麻香瓜”和葡萄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自2022年起,榆阳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构建特色培育模式,提升“头雁”产业带动能力和联农助农本领。3年来,榆阳区已建立5个“头雁”专家工作站,推动3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3000余户农户紧密联结,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为让“头雁”飞得稳、飞得远,榆阳区出台精准扶持政策,对带动能力评定为一类、二类、三类的“头雁”,每年分别给予1.2万元、0.7万元、0.5万元奖励,并提供500万元以内创业贴息贷款。这套“培训+扶持+激励”的全链条培育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

  产业融合发展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增收”

  初冬时节,苹果虽已采收,榆阳区青云镇的山地苹果产业链依旧火热。种植大户万喜堂说:“我种了150多亩苹果,今年全进入盛果期,收获了3.5万公斤,线上线下销路都不愁。”作为榆阳区山地苹果种植大镇,青云镇今年近1.1万亩果园进入初果期,产量超317.5万公斤,产值突破2000万元。

  “要走农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青云镇镇长张宇波表示,未来将不断拓展研学康养新业态,让山地苹果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果”。该镇创新“村村联建”机制,推动14个产业村联合成立山地苹果党支部,实现资源统筹、技术共享、市场共拓。

  伙场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榆阳区盘活农户房前屋后空闲地,推进伙场庭院经济,已建成7个省级示范村、12个市级重点村。销售端创新让榆阳农产品“走得更稳”:丰收节期间的直播带货专区成了农货“出圈”的窗口,“金秋助消费签约仪式”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

  品牌化与数字化成为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榆阳区整合打造“沙地上郡”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出“鱼河大米”“榆阳土豆”等14个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应用“扫码溯源”技术,使消费者清晰了解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信息,增强了市场信任度。

  产业链延伸持续创造新价值。马合镇农场推出的金耳黄芪杂粮羹、镇川镇的百年非遗美食干炉,通过深加工让普通农产品变成特色商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此外,榆阳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农产品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对仓储冷链设施、玉米烘干厂建设、农特产品加工及营销等环节给予资金补贴,计划通过第三方调研,进一步研究提高耕地质量,发展富民产业,推动西部产粮大区建设和国家级农业品牌创建。

  从智慧农业提质,到“头雁”带农致富,再到产业融合增值,榆阳区正稳步走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野上,科技赋能让土地生“金”、“头雁”引领让人才汇聚、产业融合让价值提升,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以更鲜活的笔触徐徐铺展。丰收,不再只是季节的馈赠,更是创新驱动、体系支撑、人才引领下结出的硕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榆阳样本”。

来源:陕西农村报 

1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5

农友6136

2025-11-27 21:55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8029

2025-11-27 18:55

创新驱动,体系支撑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水到渠成农友4476

2025-11-27 15:03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8402

2025-11-27 05:04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酒醉的探戈

2025-11-26 22:18

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强强强!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