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从国外引进了水果套袋技术,开始小范围试验,并逐步推广。到2000年以后,果实套袋已被绝大多数果农接受,并已经成为果树生产中必需的环节之一了。然而最近两三年来,取消水果套袋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行业协会、果业专家、果农等纷纷指出果实套袋存在的问题,呼吁取消果实套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水果到底该不该套袋呢?未来水果套袋何去何从?大家都知道,水果套袋能有效避免鸟虫伤害,减少病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弱光能使果皮光洁漂亮,能减少裂果、日灼果的发生。当然消费者买水果更看重“颜值”,使得套袋果的销售价格更高。
凡事有利也有弊。随着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果树种植向果业大户流转的大背景下,果实套袋技术的缺陷也越来越大,甚至已经到了被抛弃的边缘。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套袋效率低、劳动力紧张。以前水果套袋局限于苹果、桃、李、梨、葡萄等薄皮水果,现在的柑橘、芒果、菠萝、香蕉等厚皮水果都已经享受了套袋技术,似乎不套袋的水果就不是好水果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增加了果农的劳动量。在那些水果产区,一到水果套袋季节,劳动力价格飞涨,关键是请不到人!因为一个劳动了每天能套两三千个袋(以奈李为例,不同水果有差异),一亩需要套袋1.5~2.5个,需要7~10个工(点工),一个50亩的果园需要三四百的人工。即使能有近40天的套袋期,每天也要保持在10人左右进行套袋。如果周围的果园多,当地根本没有这样多的劳动去满足套袋的需要。尽管现在有专业的套袋队伍,但依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二是套袋成本高,果农不堪重负。一个袋子价格3分到7分,人工套袋费1毛左右,加上采摘、选果等环节,由套袋而增加的成本在1.8元/斤左右。这笔费用是非常大的。套袋果的生产成本已经到了3.5元/斤左右。如果收购价格在4块钱左右,果农几乎就没有钱赚了。
三是袋子造成环境污染。果子套袋的材质几乎都来自于再生塑料膜或废弃的彩印包装袋改制而成。而废弃的彩印袋中的油墨溶剂不仅含有苯还有铅等重金属。每亩上万个袋子每年都成了废弃物,没有专业机构进行处理,都是由果农自己处理。这些袋子都是污染源,对环境的破坏不可小觑。
四是套袋增加了某些病害的发生。今年奈李的黑心病发生严重,在有些产区,黑心病发生率超过了30%,有些果园甚至达到了80%,给果农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尽管目前还很少有关于奈李黑心病的研究,但套袋果因袋内温度过高加剧了黑心病的发生已成为事实。
五是套袋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某些鸟虫的进化,或许引发生物灾难。鸟虫吃果实是自然现象,但大量的水果套袋让这些鸟虫无法吃到水果,这必然会引起鸟虫的变异与进化。很多果农都发现,现在普通的套袋根本挡不住鸟类的破坏,它们能把袋子扒开啄食果实。吸果夜蛾等虫子也进化出长而坚硬的嘴,能刺穿果袋吸食果肉。至于马蜂、果实蝇等害虫的逐年大爆发或许与套袋与密切的关系。
六是套袋果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引发了畸形的消费观念。在这个靠“颜值”吃饭的年代,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更重外表不重内质。买水果就是买漂亮的大个的,形状好的,而套袋水果就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那些没有套袋的水果即使“心灵美”也卖不起价,没有什么市场。
七是套袋增加了消费成本,抑制了水果的需求。水果套袋的成本终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每斤水果多花了两块钱,难道没有抑制消费者的需求?常说的“实现水果自由”之类的笑话其实是反应了果业的真实情况,把大众水果当成了奢侈品绝对是错误的。大众水果应该是普通人都吃得起的日常消费品,而不是动辄上十块甚至上百块钱一斤的奢侈品!
到底该不该水果套袋呢?对于果农来说,确实陷入了两难境地。套袋成本高,越来越难以承受;不套袋病虫害太严重,果实不好看,收成根本不稳定!其实要取消水果套袋需要生产者、消费者、科研工作者、政府等多方参与,共同努力。现在不套袋就可能颗粒无收,那在上世纪引进套袋技术之前的水果是怎么种出来的?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其实现在美国、日本等不少国家都已经逐步取消了水果套袋,你觉得该不该取消水果套袋呢?欢迎你来我抖音:邓教授谈农业,一起讨论。
转发0评论66
应该套代,如果不套代,农药直接打在水果上面,不仅水果表光不好,而且还污染水果,特别是后几遍药,让水果吸收了,我们吃了水果对身体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