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这是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文件。
乡村振兴工作要广开思路,要善于寻找出路引领乡人致富,笔者以为可由政府主导搭台乡人合唱乡村味道。既然乡村味道是台大戏,就存在谁为主角的问题,笔者曾在某地为旅游部门领导阐述“临水借鸭”发展农家乐文化动议。现如今很多地界为保青山绿水,水系中均不让养活物了,但对于传承发扬文化是乐意的。从乡村味道的文化发展来说,如果该地曾盛行“食鸭文化”,水系曾产某种名鸭,从而以鸭为媒,大作著名鸭肴,可以发展区域经济。
利用乡村味道发展乡村经济是一种工作思路,对于一些低收入和经济欠发达的村落,特别是无产业支撑、资源匮乏村落,笔者认为不妨可以引导乡人发展乡村味道。在限养和确保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政府职能部门可考虑出资完善基础设施,同时组织乡人学习各种实用技能。培训重在统一思想、坚定致富信念;培训核心在于教授技能,如烧菜做饭。烧菜做饭貌似简单,实际上做好很难,因为烹饪也是一个学科。为此笔者曾做文《烹饪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乡村休闲产业中的饮食制作要形成标准化与量化。
在农户们掌握技能后,就要向大自然“要钱”了。笔者曾在各地调研、交流和演讲时反复重申,乡村发展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资源,诸如我们身边的野菜、野鱼、河虾等甚至那些初春的嫩树芽都是大自然赐予的资源,也正是都市人们的最爱。
如前文所说,以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唱响乡村味道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我们基层干部勇于推动,乡村游的经营户们认真学习即将失传的传统名鸭菜肴做法,让各类资源为我所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再此笔者也为乡村基层工作者提个醒,发展乡村不能两只眼睛只是盯着种养殖,种养殖固然重要,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再好,具有强大购买力的年轻消费者会买账嘛?买回去会烹饪吗?虽然看起来不是大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成为阻碍消费帮扶的拦路虎。因此一定要在坚持种养殖的同时,开展“吃的科普”工作,使年轻消费者会做、会吃,发自内心地喜爱农副产品(食材),这样乡村振兴工作方有活力,同时也促使乡村味道的炊烟可以延绵不断。
没有资源的乡村欲发展也应该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真心实意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欠发达和资源匮乏村子要“抬抬手”,实行软性管理。政府持续资金输血不如助其造血。组织村人适度采摘野和种植野菜,菜择洗干净后,统一包制等制式的饺子、馄饨、包子、纸皮菜团子、素丸子等出售。监管部门应协助他们通过各种食品检测,依靠村集体统一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壮大村集体收入,使村民均受益。形成一种以村为代表的联动机制,例如老年人组织起来搞树编作为包装,村妇们组织生产产品。如果产品能够结合传统节气与节令同步推出,那这些具有质朴乡村特色的食礼,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喜爱。
日前,笔者受邀前往北京通州区漷县军屯村,此村地处北京与河北交界地,其区域内大的历史文化悠久,但该村就是笔者上述所描绘的没有资源型的村庄。经过笔者与其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沟通一致认为,下一步,拟结合漷县深厚文化积淀,按照更好地为副中心服务的工作思路,组织村中贤惠手巧妇女学习制作二十四节气传统吃食,并结合地域特色食材研学传统名吃佳肴,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发展乡村味道奠定基础。这样该村未来可以有条不紊的发展乡旅游,服务副中心,惠及京津冀广大消费者。让军屯的乡村味道成为京城人们休闲的网红打卡地,让军屯“食礼”随悠久的大运河红遍全国,并成为京津冀无资源村落发展的示范村。
在靠近城市辐射圈,能够吸引游人的乡村,村委会就要考虑吃、购、娱、住、行等乡村旅游要素了,如初春踏青游玩肚子饿了,可否能吃到一盘由村中小溪里捞上来的春虾做成的“炸烹虾”或“虾仁面包”,这些都市餐饮几乎都不卖的老菜。组织乡妇学习和加工的同时,村委会能否牵头开展一些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并结合村域具体情况适度发展民宿,打造新的乡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接地气的各类活动对吸引城里游客将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转发0评论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