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传承的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更是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忽视的极为重要的资源与潜在力量。如何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的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值得高度关注。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6部门公布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北京市2666个村落榜上有名。自2012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我国传统村落总数已达6819个。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工程之一。
一、我国的传统村落现状和问题
传统村落的现实困境对乡村振兴发展有着诸多影响。具体而言,传统村落面临基数庞大、衰落迅速、土地僵硬、资源限制、文化困顿、认同薄弱、资金匮乏、延续性不足等问题。
1、传统村落数量锐减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众多历史悠久、形态各异、风情各具的传统村落。但在新农村建设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大批传统村落的风水格局、乡土建筑、历史古迹、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传统村落甚至处于逐渐消亡的境地。
未来20年,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仍然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小城镇建设也会对原有村落造成冲击,导致大量传统村落消失。小城镇建设融资方式也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不利影响:现阶段不少历史村镇建设是通过商业运作形式来完成的,建设单位为了降低成本、追求更多利润,往往只对列入各级文物保护的单位进行出资保护,而那些虽未被列入名单,但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却不受保护,甚至遭到大规模拆除,这就导致了历史风貌的损失。
2、传统村落乡土风貌不协调
村子无序地新建与翻建住房,造成新建筑与历史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再也难寻传统文化的印记;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导致建筑破败不堪而无力修复,加上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
3、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无序
蓬勃发展的村镇旅游业,在让国内外游客认识了我国古村镇独特的风貌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的同时,也为旅游容量不足的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了压力。尤其是一些传统村落快速上马和粗鄙化的旅游开发,导致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村落造成了破坏性的冲击:不少历史村落其实是打着“保护利用”之名,行“开发旅游”之实,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本末倒置;更有甚者,发展历史村落旅游采取了“杀鸡取卵”的方式,对古建筑进行不恰当的重新包装改建,使古建筑“旧貌换新颜”,其结果必然是使历史文化村镇的建筑遗产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也破坏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4、传统村落保护意识薄弱
传统村落颓败有其社会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保护意识薄弱。不仅许多传统村落的民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地方领导的文化遗产概念也存在不清的问题。由于缺少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很难认识到历史村镇的价值,许多传统建筑在当地人眼里不过是一堆破房子,任其自生自灭。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政府管理以GDP为评定政绩的主要标准,在政绩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地方政府往往“重开发、轻保护”,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超容量开发,对古村落造成了破坏。
传统村落的现实困境让传统村落衰败,乡村振兴的资源受到破坏,使得乡村失去了振兴经济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现行体制下村落治理的水平低下,又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障碍。
二、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
鉴于以上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迫在眉睫。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1. 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一个文化容器,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传统村落的形成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和人文背景,因而能真实反映出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变的历史过程,是当代人感知古代乡村生活的“博物馆”;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传统村落作为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元,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2. 保护传统村落是推进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
我国的传统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其本身就是一种有机生态农业和绿色经济模式,对自然的破坏最小。当前我国所提倡的立体循环农业,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从原始的生态文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统村落使农民能够就近就地进行耕作,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把当地的土壤、地质和耕种技艺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许多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产品,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及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一些优质地理标志产品都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例如,法国大量不同品牌的奶酪,是与不同的村落紧密联系着的,甚至有些村落的名字直接被用作奶酪的品牌名。由此可见,要发展我国的有机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必然需要重视保护和利用我们的传统村落。
3. 保护传统村落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的基础
从一些国家的历史发展经验看,城镇化中期必然伴随着旅游潮的兴起。韩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运动,持续10多年的建设使很多传统村落改变了面貌。20世纪90年代,韩国开始反思过去对传统村落的大拆大建,使之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脉,随后重新开始兴起村落恢复运动,纠正过去拆建的错误,及时恢复当地村落的格局、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传统、农副产品、地方民俗节庆活动等,把它们与自然旖旎的田园风光组合在一起,吸引更多游客到农村旅游,使当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凡是坚持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或其它产业的乡村,农民的收入增长都快于其他地区。这些乡村可基于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适度开发乡村旅游,“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形成“保护、整治、开发”的良性循环,进而有效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活化传统村落
——保护是基础,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旅游开发
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是遗产传承延续的最佳与有效途径,是对遗产积极、主动、有效保护的最好手段,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但另一方面,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及行为、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和
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可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古村落最终将在开发中遭到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的破坏。
开发与保护的相互联系
(1)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
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
(2) 科学开发是保护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资源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价值;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得以体现。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
(3) 合理的开发本身就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旅游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源搜集和整理。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开发意味着保护。
四、传统村落开发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随着市场导向阶段的到来,旅游地越来越重视调查游客的需求与喜好,把客源市场需求放在了第一位,以游客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体现,但大多都忽视了当地居民的人本价值需求。具体表现在: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充分考虑和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习俗得不到保护而逐渐丧失,宁静的生活环境被旅游破坏,依靠旅游业的发展来解决就业的问题得不到认真考虑,其生存环境遭受污染、破坏,影响到身心健康等等,最终导致当地居民与游客和旅游开发管理人员关系紧张,对旅游业的发展采取抵制,不配合的态度,影响旅游业的正常开展。
所以,在开发古村落旅游过程中,一定要同时考虑游客与当地居民的需要与感受。
2、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并重原则
经济效益是发展旅游业的直接目的和强大动力,社会效益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先决条件。因此,在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注意三个方面的统一,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旅游原则
坚持生态旅游,一方面要求保护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控制旅游开发规模,实现有限发展。主要体现在合理控制生态容量,表现在旅游供给方,则要根据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原则 古村落旅游资源具有文化遗产性、地域性、地方性、集体性、封闭性、生活性等的特征,决定其与单纯的自然景观和其他人文景观资源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开发村落旅游资源时,不能一味遵循一般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4、“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原则
目前大多数开发旅游的古村落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只看到资源的经济价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追求政府业绩,而出现短期开发行为,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遭到严重损毁。殊不知,古村落的景观—生态—文化环境,正是产生旅游吸引力,产生经济效益的“源”,源头被扼杀了,还何谈经济之“流”呢?
作为一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重大。而开发则是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合理的旅游开发,是遗产传承与发扬的有效与最佳途径,是对遗产积极、主动、有效保护的最好手段。但一定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在利用过程中强化保护。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符合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利益,是旅游规划代际公平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承受能力合理开发旅游景点、景区与旅游服务设施的规模,精心测算游客容量,严格将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进入数控制在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并开展游客生态知识教育,提高游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表现在旅游需求方则要主动接受生态旅游教育,实行文明旅游,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将旅游过程对环境的负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6、 原真性原则
古村落旅游以充分展现地方景观特色、民俗风物、历史文化为内容。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保持浓郁的原汁原味,不能为了迎合某些游客的口味而歪曲民俗文化,或制造一些不存在的“地方文化”,上演一些庸俗节目等。同时还应保持村落的动态发展,不能让村落永远定格在历史年代里。
7、当地居民参与原则
开发生态旅游,环境效益是根本前提,社会效益是最终目的,而经济效益是直接动力。只有地方经济发展了,地方居民才会自觉的注重生态和旅游环境的保护。因此,在村落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让当地农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这样,既可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又可让当地农民真正从旅游发展中受益,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提高农民自觉保护资源的积极性与对旅游开发的支持态度。
8、政府主导、专家规划原则
由政府主导,可获得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倾斜,并有效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关系,更利于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科学的规划是旅游发展的依据,可防止盲目的开发与破坏性的建设,有利于旅游的持续发展。
五、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对传统村落保护是一种机遇,因而保护传统村落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经济、解决我国新时代“三农”问题并不矛盾。如果规划有序,措施得当,乡村振兴将与传统村落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开发,实现人居环境的现代化。既要将村落建筑的传统风貌、选址、格局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进行保护,又要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使之享受现代文明之光。此外,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需要鼓励社会资本和力量的参与,多渠道筹措保护发展资金,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发展机制。(一诺农旅规划)
转发0评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