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临县安业乡前青塘古村落

李飞亿

2020-01-11 18:15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引言】


      一个始于元代,更名明代,鼎盛于明清,集历史、资源、建筑、教育、文化于一体,地处临县中位,西依凤岭山,东临湫水河,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的历史名村;

       一座顺势应势,形神俱立,以四合院为主,拥有不同型置的四合院24院、厦楼13座,以正太街、牌楼街、府门街、戏楼巷等几条街巷呈“王”字形构的传统民居;

       一个曾有中央17团、51团、52团和中央后委、晋绥军区第一野战医院先后驻扎,8人南下参与大西北解放,23人参加解放战争,9人参战抗美援朝的红色路居;

       一个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依靠文化自信“富脑袋”,产业兴村“富口袋”,创新探索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一举打造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旅游扶贫示范村”。

        这个被誉为“青天惠政合民意,塘水甘甜腾巨龙”的美丽村庄,就是吕梁市临县安业乡的前青塘村。








      慕其名而向往之。今年,我为“美丽青塘”撰写题为《文化自信“富脑袋”产业兴村“富口袋”——临县前青塘村创新探索文化兴村路径的实践报告》一文,在山西省委主办的《前进》杂志(2019年第9期)刊发。久慕其名,熟知村情,但未曾与之谋面。己亥之年,仲秋时节,我驱车专程前往临县,走近青塘,冀望通过这次参观,揭开其历史的面纱,拭去其岁月的尘埃,一探其美丽的芳容。







                          走近前青塘


       前青塘村,位于临县城南8公里处,西依凤岭,东临湫水。依山傍水,地势平阔。铁路横贯,高速近口。天生海眼,形成水塘。苇芦萋萋,粽叶离离。王家庄园,自成一体。一轴三巷,王形布置。二十四院,各具形制。十三厦楼,街巷悠长。天主教堂,中西合璧。九大庙宇,文化厚重。王氏先祖,明代迁徙。经商巨子,救世从医。四县首富,佩珩独倚。风水宝地,人杰地灵。醉乎,心为之感叹不已。噫!今日青塘乎丽景,无春秋之别。

        走近青塘,青砖街巷,水雕石刻,高楼画栋,秀水灵山,奉天寺、圣心堂等,让我一时沉静于褐色的岁月里,虽鲜活不再,但风韵犹存,美丽青塘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前青塘,元代时叫青舍里,明代改为青塘村,合作化时又分为前、后青塘两个行政村。临县民间谚语曰:“好吃不过冰糖,好住不过青塘”“上有青塘,下有西湾”。青塘与西湾都有着富家大族经营上百年后留下来的传统民居。西湾建筑群属古城堡式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青塘古建筑群以清代风格为特征,由富甲一方的本村大富商王氏家族经百年修建逐步成型。王氏家族在前青塘村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追根溯源,早在明代中期,王氏先人就从陕西迁居到青塘村。相传,清代乾隆年间,王家因好友、御前侍卫张旺向乾隆推介青塘粽子获御赞,从此生意开始越做越大。到王氏十四代王佩衔、王佩瑜兄弟时,不仅是本县首富,而且成为西四县(临县、离石、兴县、中阳)的大财主。碛口码头是当时黄河水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商贾云集,王氏经营着码头业务量最大的麻油生意,是碛口经济实力最强的四大商家之一,又因其经商诚信、仗义、有见识,深受同行尊敬,任过碛口商会会长。据一些史载,王氏最盛行时期“沃野呈千里,京津多店铺”,在白文、安业、东沟、关王庙、大禹沟、西沟等地拥有土地上万亩,贸易主要以碛口商阜为中心,几乎垄断了麻油的全部进出港业务,王氏家人从白文回青塘不需要走外人的土地,从碛口通往天津一路不需要住别人家的店。在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中,土地和房屋都是发家之后的必然追求。作为首富的王家,也在青塘村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民居,虽历经百年的战乱硝烟,至今仍然有不少留存下来,散落在由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街道和两边各三条主巷道组成的 “王”字型布局中。“一街六小巷,王字建庄园。大院起高楼,五院相勾连。方石铺街道,石狮卧门前。小院呈四合,雕砖又雕梁。”如今,透过青塘村流传下来的顺口溜,仍可以依稀遥想当年高堂广厦的盛况,这让青塘历经200年后,今天依然成为让游客怀古思幽的绝佳胜地。






                         品读前青塘


        时间洪流从来不会放慢脚步,驻足观赏历史长河里生命中的那一抹灵动风景,流动着青塘的岁岁年年,风风雨雨,积淀着古老而荡气回肠的韵味。一座座古老的明清风格建筑,虽随着历史云烟散去,但那残留的沧桑印痕,依然引得千年一叹。青塘的古建是一座鲜活的历史博物馆,蕴含着不朽的沧桑之美,更见证了青塘悠久历史的潮起潮落。

       据碑文记载,青塘王氏家族于明代成化年间从陕西东迁青塘。起先居住于山上的土窑洞,后来通过几代人的拼搏,他们逐步由农而商,由商而儒。待发迹之后,他们在青塘村内建起了带有前檐侧廊的四合院24院,其中13个院落修建了2层楼房。这些楼房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毁。现仍保存2座完整的楼房前后楼院和14个四合院。要说这些院落中最为气派者,当数“府门大院”,人称一号“王家庄园”。这个大院主体为五个院子:府门院、前楼院、后楼院、后花园和府门东院。五个宅院临正太街有一向西拱形大门,府门街向南有两道大门,其余9道较小一点的大门座落于宅院的不同方位,通过这些较小的大门将几个院落串连为一个整体,只要从一道大门进去,便可游遍几个宅院,甚至可到堂园去观赏各种瓜果树木、花卉苇林。置身于古代魁伟建筑的青砖瓦房院内,我不由自主地为王家当年的富有和传奇由衷赞叹。

       走近前楼院,我从府门大门步入,穿过客厅便来到了前楼院。据向导介绍,前楼院长30.5、宽27米,占地823.5平方米。但见院正北为5孔砖面石窑,四门八窗。窑顶部有5间高大的楼房。东西两侧各有5间宽大平房。再仔细观察,明柱、厦檐、高圪台有机融为一体,气派非凡。抬头仰视,楼顶、房顶、厦檐,筒瓦、猫头、滴水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明柱上端的梁架结构上着云花、雀替,房顶五脊六兽,山墙立面上的砖墀头精雕细刻。门窗花样多变,工艺精湛。踏上二楼,有专属的楼洞、木踏,位在窑洞的右边腿上。院子的南面,东西各有一小门,西门通前院,东门通后楼院或东院。东面门额上题有“树德”二字,西面门额上题有“光裕”二字,独特的匾额文化,见证了青塘的世事沧桑历史。

      走近后楼院,我从前楼院的东南小门出来,向北拐便到达后楼院。后楼院大门位于正太街,此院长39.5米、寛41米,占地1619.5平方米。临正太街还有一个高3.4米、宽2.4米的拱形大门,门顶部有一个造型别致的门楼,可惜被1955年被大火烧毁。走进拱形大门,第二道大门南向,宽2.4米,高2.8米。一对青石石狮雄卧两侧,“门当”在下,“户对”在上。门额上“桂馥兰森”四个苍劲的大字,格外引人瞩目。网格状天花板用精美的图案装饰。步入大院,但见东西共7间平房,面向院内大门的额房上又有两个匾,上书:“務德树滋”“修竹吾庐”。正北为5孔砖面石窑,窑顶部为11间高大的2层楼房。西面有3孔砖面石窑。据说正窑、西窑都建在0.8米或0.6米的圪台上。厦檐、明柱、花栏墙一应俱全。筒瓦、猫头、滴水、云花、雀替、墀头也同前楼院一样应有���有。在院东有一堵镂空花围墙,中间一道月洞门,出了月洞门,路东为10多间平房,向北过门处额上书“环峰翠秀”的大门,即为后花园。王家庄园不仅此处形成一个单元,再顺着正太街往南,还有2号王家庄园“义安堂”、三号王家庄园“衍福堂”、四号王家庄园“拔贡院”……两三个院为一个建筑单元,筑有共用的通道通往主街。通道出口有坚固的门洞,即便在那动荡的年代,只要关闭门洞,犹如进入城堡,赋予堡里人一定的安全感,这正是王氏先人富有勤劳的智慧体现。同所有的富商巨贾一样,青塘王氏家族用砖木瓦石,记载了一段辉煌的发家史。单从每一个院子的设计、造型、规模来看,众多的惟妙惟肖的木雕、石雕、砖雕,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坚持了北方传统建筑的敦厚朴实,使之与周边山形地势构成完美和谐的统一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4

农友7300

2022-02-09 06:31

66666696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郭雪林

2020-01-18 22:14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7018

2020-01-12 07:42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209061

2020-01-11 20:13

青塘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