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十八年辛勤付出,只为养好一只鸡

渝农云平台

2020-09-04 09:12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记重庆康源家庭农场主冯世明

本刊记者 钟必攀 孙淑培 特约通讯员 肖江 龚小琴

 

在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茅莱村的密林深处,一间间大棚鸡舍散落其间。走进养鸡场,宽敞的鸡舍,整洁的室内环境,合理的区域规划,让人眼前一亮。提起养鸡,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场景……可是记者在整个基地却没有看到污水,也没闻到鸡粪异味。

正是喂食的时间,一大群鸡争相抢食,现场一片欢腾。一位中年男子正低头忙碌,抬头见到我们,才放下手头的活计。他便是重庆康源家庭农场的主人冯世明。冯世明今年48 岁,大兴镇茅莱村人。2003 年,他在农村老家养起了肉鸡。凭借着一股“闯劲”,最近几年,养鸡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肉鸡达35 万只,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 万元。

“我们全部是采用自动化饲料投喂,全程无接触,饲料都是直接找饲料公司按需配制的,目前基地有10个养殖大棚,每个棚能饲养6000 只肉鸡,90 ~100 天就能出栏销售。”冯世明带着记者参观养殖场,一边介绍自己的养鸡事业, “我们主要采用订单养殖的模式,每年与重庆主城、贵州等地的20 多家餐饮公司签订供货协议,成为定点采购基地。”

几经周折,创业方才走上正路

早年间,冯世明做过木工、汽修工。后来,在贵州自己创业开了车厢厂,凭着一番干劲儿,车厢厂慢慢步入正轨,正当冯世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的时候,这个行业却迎来了大的改变。

“以前我们厂生产的都是平板集装箱,由于后来贵州对门槛进行严格的限制,车厢厂拿不到产品合格证,车管所就上不了户,最后只能把厂关闭了。”冯世明说。

有段时间,他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继续在外务工?还是回老家发展?

后来,他无意间发现,农村的养殖业越来越红火。经过多方考察了解,冯世明在2003 年开始了与温氏公司合作进行肉鸡养殖,用仅剩的1 万来块钱作为起步资金,回到璧山老家建了一栋300 平方米的鸡舍。

从购买鸡苗到肉鸡上市,冯世明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第一批、第二批……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当时每月也能有7000 元左右的收入,既能赚钱又能顾家。”冯世明回忆起说。

但好景不长,肉鸡市场竞争激烈,收购价格逐年走低,扣除成本根本赚不到钱。正当冯世明意兴阑珊、萌生退意的时候,一次偶然的交谈,成就了如今的冯世明。

原来,冯世明在每次给温氏公司送货过程中都能接触到不少其他经销商,一来二往中也结识了不少人。一次送货中,一位经销商开玩笑地对他说: “老冯,你的肉鸡养得好,你有多少我要多少。”但当时,与温氏公司的合作还在合同期内,肉鸡只能销售给温氏公司。

到了2005 年,冯世明结束了与温氏公司的合作,独立创办了康源家庭农场,在村里流转土地20 亩,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批肉鸡养殖。

为了喂出好鸡,冯世明看书、上网查阅资料,多次参加璧山区农业农村委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广采博收,学习养鸡技术和防疫流程。

几个月后,冯世明的第一批肉鸡出栏,由于喂养出来的肉鸡冠髯红润、羽毛鲜亮,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市场打开了,客户越来越多,供不应求,冯世明就发动附近的村民一起来养殖,并统一免费提供鸡苗、饲料、技术等,以“企业+ 农户”的运营模式,签订合作协议,并定了保底回收价,具体根据当年的行情确定收购价格,但不会低于保底价,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农户单独闯市场带来的风险。截至目前,已经有15 家农户与他签订了饲养合同。

冯世明表示,养殖场能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离不开璧山区农业农村委和大兴镇政府的长期大力支持,有了他们的支持,养殖规模才得以迅速扩大,市场也顺利打开。

随着养殖规模的越来越大,冯世明也在思考,怎么防止养殖产生的大量鸡粪便、污水和臭气影响附近居民正常生活。

2019 年,冯世明投入20 万元,在养殖场附件修建起了污水处理站。他的这一行为,在别人眼里觉得就是钱太多,花的都是冤枉钱,但冯世明不这么认为,他要生态、科学养殖,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

“养鸡场的污水都是通过专用管道排放,然后污水进入污水池,污水池都是用水泥硬化,减少向地下的渗透。”冯世明说,通过处理,目前养殖场实现污水 “零排放”。

“此外,我们还在鸡的品种选择和饲料上下功夫。养土鸡异味少,相对来说对环境影响较小。饲料全部以玉米等粗纤维原料为主,鸡粪做到日产日清,有人定期来回收去做肥料,售卖后综合利用制作有机肥。”冯世明谈起他的养殖经验头头是道。

疫情突发,12 万只鸡急待出售

2020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冯世明的养殖场陷入困境。疫情导致市场活鸡不能销售,运输道路也被封闭,各大餐饮店歇业,两个月的时间一只鸡都没卖出,过着只投入、没收入的日子。冯世明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就感觉烦心。

“在今年春节的时候,我的鸡都没怎么卖,外加村民送过来的肉鸡,现在棚里大概有12万只鸡等着出售,睡不好觉,每天都是想着怎么快点卖出去。”冯世明说,鸡瘟什么的没少经历,这次疫情是他养殖以来遇到的最大一次困境。

“你现在销售都这么困难了,为什么还要把村民的鸡收过来。”面对记者的疑问。

冯世明解释说: “我除了自己喂养肉鸡之外,还有15 个农户帮我在喂养,都是签订了购销协议的。疫情期间这么困难,我们都是按照合约收购价进行收购,价格远远高于现在的市场价格,全是亏本收回来,农户一点损失都没有,但就这两个月,公司已经亏了100多万了。”

记者继续追问: “难道就没有农户提出跟你一起共渡难关,把收购价格降低一些,减少你的损失。”

冯世明坦然的说道: “养殖户们也不容易,越是这种时候,我越要给他们信心,按合同收购,保证他们的利益。”

进入5 月份,随着疫情的好转,市场逐步放开,餐饮店陆续开业,冯世明的肉鸡销售也有了一定好转,但由于前期存量太多,销售也未恢复到正常时期,价格又上不去,面对这样的窘境,冯世明还在寻找出路……

面对困境,沉着应对突围自救

“目前这个市场行情,若急于出手,无异于加大自己的负担。”冯世明说, “行情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住,不能急于全部处理掉,不然等到行情好的时候没有鸡卖,那时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挣钱,总体来说一年赚钱的时候比不赚钱的时候多。”

秉持这样子的信念,冯世明不但没有低价处理,反而在2020 年2 月再次投入200 万元,着手新修建了两个冷库,把还未销售出去的肉鸡全部进行屠宰,然后冷藏。

“这期间,璧山区农业农村委舒俊主任亲自前来调研,在了解到养殖场遇到的困难后,又帮忙联系屠宰场,我们的肉鸡才得以及时屠宰处理;销售上他也帮我们牵线搭桥,大力宣传。”冯世明对疫情期间政府给予的关怀和帮助心怀感激。

“以前每天的饲养成本都是在4 万元,通过屠宰冷藏最大化减少饲料供应,成本投入得到了控制,现在市场行情不好,等到市场回暖时,再进行集中销售。”冯世明告诉记者。

此外,冯世明还通过网络,在朋友圈等平台上积极推销自己的肉鸡。 “自从发了朋友圈,有熟人还帮忙把这个消息发到自己的微信群,也带动了一些销量。”冯世明说。

“目前疫情也得到了控制,我相信春暖花开的时候也快到了。”冯世明告诉记者。

冯世明面对困难泰然自若,这魄力也是他经过许多风风雨雨锤炼出来的。

回望18 年的养殖历程,冯世明其实走得并不轻松,遇到的困难比机会多,但每次还是挺过来了,是不断的坚持让他在风雨中收获了成功。用他的话说,他是幸运的。

未来,冯世明的家庭农场又将创造出怎样的新天地?让我们拭目以待!

重庆康源家庭农场 冯世明

来源:农家科技#三农# 

2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4

农友2950

2021-11-04 10:48

不错是个能人直得学習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梁正英

2020-10-26 21:48

好好发挥回复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8602

2020-09-09 07:32

带领村民一同致富,农村缺少这样的带头人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YINUOQIANJIN

2020-09-05 06:01

不错真了不起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