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近年来,随着立体养殖技术的推广,在我国越来越普及。那什么是稻田立体养殖呢?在我们的印象中,稻田立体种养,就是一边种水稻一边养殖虾、蟹、泥鳅等,现在还有人利用稻田共作鸭、鳝鱼和中华鳖,各种水禽和水产养殖种类非常丰富。这种稻田共作的方式,既能生产出安全优质农产品,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还可改善生态环境,可谓是一举多得。
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技术虽然经济效益不多,但是实践起来却并不简单。比如,共作的鱼虾如何消毒免疫、水稻根苗如何保护?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我们特别制作了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技术系列节目,为您介绍多种经典稻田共作模式。
主持人:今天为我们作介绍的专家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杨宝林老师。
专家: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技术中的稻鳅共作—稻田里养泥鳅。稻田养鳅秉承了生态农业理念,挖掘出稻田生产的潜能,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将种植水稻与养殖泥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通过泥鳅在稻田中进行水层对流及物质交换,增加底层水中的溶氧,同时泥鳅的排泄物又能及时补充肥料,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达到稻鳅共生互惠互利的作用。既然稻田里养泥鳅好处这么多,接下来,我们就请杨老师来详细介绍一下种养过程。
首先,稻鳅共作的稻田如何准备?
专家:要选择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性好的土地,面积选择5亩以下的稻田比较合适。田埂要加固加高到40~60厘米,四周设置高70厘米的防护板(网),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田间开挖“田”“十”或“井”字状沟,沟宽30 厘米,深30~50厘米,溜(施用化肥农药时,泥鳅暂栖场所)设在进排水口附近或田中,深40~60厘米,沟溜相通,沟、溜面积占总面积15%左右。种苗放养前,施足有机肥,并用生石灰对稻田进行全面消毒。
主持人:准备好田块,我们就可以开始种植水稻了。稻鳅共作中,水稻的种植管理与我们以往种植水稻的方法相同吗?
专家:水稻培管措施与常规种植的基本相同,但是在施肥及防治病虫时应该更加注意一些。
首先,要做到科学施肥:施用腐熟的农家肥作底肥为主,不施碳铵、磷铵等刺激性强的化肥,避免伤害泥鳅,每亩施有机肥约500公斤,水稻专用复合肥30~40公斤,水稻移植后7~10天,每亩追尿素8~10公斤,在孕穗期酌情施肥,肥料不撒在沟内。
其次,要谨慎用药:病虫防治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苯甲·丙环唑、烯啶·吡蚜酮等,喷药时保持深水。禁用毒杀酚、五氯酚钠、呋喃丹、敌百虫、菊酯类及生石灰、茶籽饼等。
主持人:说完了水稻,我们再来看看泥鳅的养殖管理。杨老师,稻鳅共作如何进行泥鳅的养殖管理?
专家:首先,应该选择生长快、繁殖力强、抗病性好的泥鳅苗种。按照"早插秧,早放养"原则进行放苗,,一般在早稻、中稻田插秧或拋秧后15 天左右,保持田水深5 厘米,每亩放养规格为5~10厘米的泥鳅苗约2万尾。种苗放养前用4%食盐液浸泡5~10分钟,水温差不超过3℃。
日常巡查: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及时堵漏洞注意防逃。严防家禽下田吞食泥鳅,控制青蛙、白鹭、其它鱼类等敌害。
主持人:泥鳅需要什么的样的饵料呢?我们又应该如何投喂饵料呢?
专家:饵料投喂:饵料一般由鱼粉、豆饼粉、玉米粉、麦麸、米糠、畜禽加工下脚料等组成,当水温在25℃以上时,动植物饲料组成比例为7:3,水温25℃以下时,饲料组成比例为1:1。鳅种放养7 天后,按照泥鳅重量3%~5%的饲料量,加水捏成团投喂,间隔3~4 天喂1次。首次投喂饵料全田撒,然后逐渐缩小范围至撒在鱼沟内。30天后,泥鳅正常取食时,每天上午(占比40%)、下午(占比60%)各喂1 次。
主持人:在水质管理和病虫防治方面呢?
专家:水质管理:田间水层始终不能低于沟面。高温季节,适当灌水调水温,避免烫死泥鳅。若水质较差,选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改水。
病虫防治:寄生虫主要危害种苗,用0.6ppm 硫酸铜与硫酸亚铁溶液(5:2)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等;用0.3ppm 晶体敌百虫液杀灭指环虫、三代虫等。防治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等,用0.3ppm二氧化氯或0.8~1ppm 漂白粉全池泼洒,结合用10ppm土霉素浸泡消毒。防治水霉病,在苗种放养时,用3%~4%食盐浸泡5~10分钟。
主持人:下一个环节就是捕捞了,杨老师,稻鳅共作如何进行捕捞?
专家:根据泥鳅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性,将潜伏泥中、具商品性的泥鳅进行捕捞:春季時,将进出水口装上竹篓,泥鳅随水流进入其中进行捕捞。
秋季时,先排干田水,重晒至田面硬皮,然后灌一层薄水,待泥鳅从泥中大量出来后进行网捕。
冬季时,在泥层较深处,事先堆放数堆猪牛粪作堆肥,引诱泥鳅集中到粪堆内,然后分次捕捞。
主持人:在捕捞后,销售前还存在寄养一段时间的问题,一旦饲养不好就会出现经济损失。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专家:暂养:泥鳅起捕后,在运输或食用前都必须清水暂养几天,以排除泥鳅体内污物,去掉泥腥味,提高运输成活率,并改善食用口味。可采用8×4×0.8 米的水泥池,每立方米暂养6~9公斤,若增氧条件好,每立方米暂养约50公斤。
这里我提醒大家一点,在运输过程中也要多加注意:运输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防阳光暴晒和大风久吹,以免因水温驟变死鳅,及时捞除死伤鳅,撇除粘液。另外,可在每升水中加青霉素2000~4000 国际单位,以提高泥鳅成活率。
主持人: 欢迎回来,今天我们为您介绍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技术中的稻虾共作。为我们作介绍的专家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杨宝林老师。刚刚我们详细稻鳅共作,下面我们再来说说稻蛙共作。
我们知道,稻田本来就是蛙类的天然栖息场所,适于蛙的生活和生长;同时,蛙类喜食稻田中的害虫。稻田养蛙,利用稻蛙这种自然共生关系,既可以减少水稻的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有机稻谷和蛙类,又能获取蛙类养殖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体如何操作呢?我们请杨老师详细介绍一下。
专家:养蛙的稻田忌高山夹冲,要求天旱不缺水,雨涝不淹没。因此,要选择水源充足、排注水方便、保水性良好、田埂宽而结实的稻田养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养蛙稻田选好后将其分割成若干个方形田块,大小根据各地情况而定,平原区每块稻田面积以近3亩为宜,丘陵地区可适当减小。插秧前15~20天,每亩在稻田和蛙沟中均匀施加500公斤经发酵的牛粪、猪粪或绿肥等,然后利用机械或者人工将稻田改造成宽60厘米、高25~35厘米的梯形垄,插秧前2~3天再整理一次。作垄时,田内灌水不能过深,但也不能把水全部放完。垄向依照水流方向和风向确定,正冲田和低台田的垄向应顺水流方向,以利排水和灌水;挡风口田的垄向应垂直于风向,以防水稻倒伏。
主持人:稻蛙共作如何开挖田间沟?
专家:蛙类属两栖动物,稻田中的水环境与蛙类天然的生活环境很相似,所以沿着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一条宽1.5米、深1米的环形蛙沟就足够蛙类生长发育所需,并在稻田四个拐角处开挖一个长3~5米、宽2~3米、1.2米深的蛙溜。如果有需要,可在蛙沟上修建一条宽3米左右的机耕道,以方便机械作业。利用挖沟的泥土加宽、加高、夯实田埂,确保田埂保水和防蛙逃逸的能力。一般改造后的田埂高度应高出稻田平面0.5米以上,湖区低洼田的田埂应高出稻田0.8米以上,埂面宽1.5米,养蛙池堤坡度比为1:1.5~2。
主持人:稻蛙共作如何修建防逃设施与进排水系统?
专家:蛙类跳跃能力强,为防止其逃逸,可利用尼龙纱网建造防逃隔离带,将尼龙纱网埋入田埂泥土中20厘米,地面上纱网保留1~1.2米高,然后用竹竿在每隔1.5米处固定。防逃网内应留出1米宽埂面,供养殖蚯蚓、蝇蛆等活饵料动物。另外,再用1米高的黑色塑料薄膜覆盖纱网内侧,以防蛙跳跃撞到纱网上而擦破表皮感染病菌。进排水系统不能在稻田中串联,应建在田外。综合考虑环沟的特点,将进水口和排水口进行对角设置。进水口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沟渠最低处,其大小应根据田的大小和下暴雨时进水量的大小而定。一般进水口宽为30~50厘米,排水口为50~80厘米。另外,进排水口应用铁条网封住,以防止蛙类外逃。
主持人:稻蛙共作的饵料台如何建设?
专家:为了确保饵料定点投喂以及方便收集残饵,需建造饵料台。可在四个蛙溜中各放置一块长2米、宽1米的木板作为饵料台,并且在木板两端安装塑料泡沫条,确保饵料台浮在水面上。
主持人:稻蛙共作如何进行蛙沟消毒?
专家:在蛙种放养前10~15天,为杀灭蛙沟内有害生物和致病菌,预防疾病发生,每亩蛙沟需用生石灰1500公斤带水进行消毒。
主持人:稻蛙共作蛙种应如何选择及放养?
专家:蛙种要求选择体格健壮、健康无伤病、活动力强的幼蛙入田,放养前幼蛙需用2%~3%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消毒。为防止蛙种伤害稻株生长,蛙种投放选择在插秧结束后10~15天,秧苗返青成活后进行。稻田养蛙因生长时间有限,养殖青蛙可直接放养当年繁殖的幼蛙,每亩放养密度以22500~30000只为宜。
主持人:稻蛙共作如何进行训食与饵料投喂?
专家:蛙类看不见静止饵料,自然状态下只能捕食昆虫、水蚤、鱼虾、蚯蚓、蝇蛆等活动性的动物饵料。根据此特性,饲养蛙必须经过人工训食才能使其摄食饲料或其他不动饵料。训食方法为:在人工颗粒饲料中拌入活泥鳅,利用泥鳅爬行带动颗粒饲料的滚动,蛙类便误把饲料当做活饵料吞入腹中。饵料投喂方法严格遵守四定原则(定点、定时、定量、定质),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分别在上午9~10时、下午4~5时投喂,投喂量一般为体重的2%,最好以1小时左右吃完为宜。为提高蛙的品质和节约饲料成本,可在稻田中安装射灯,诱集昆虫供蛙捕食。具体的安装方法为:在田埂四个拐角内侧,各安装一个离地面20厘米的射灯,要求灯光水平射出、四盏灯的灯光首尾相接。另外,还可在防逃网内侧的田埂上培养活饵料动物,如堆放经发酵的牛粪、作物秸秆培养蚯蚓,利用废弃动物下脚料养殖蝇蛆,或在室内培育黄粉虫等鲜活饵料动物。在养殖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可完全依靠这些鲜活饵料和夜间诱捕昆虫供蛙摄食,采用这种方式为蛙类提供饵料更生态更高效。
主持人:稻蛙共作如何进行稻病防治和蛙病防治?
专家:(1)稻病防治:稻田中的蛙可大量捕食昆虫,田间虫害较少,一般可不施农药。如发生严重病害,可采用生物制剂防治,或者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性的农药,减少对蛙的危害。为了确保不伤害到蛙,施药前最好将蛙诱集在蛙沟蛙溜内进行隔离,待药效消失后,再撤除隔离。
(2)蛙病防治:稻田养蛙,只要注意蛙沟水质管理,防止水质过肥,保证饵料新鲜无污染,就能减少蛙的病害发生。主要病害有烂皮病,可在饲料中添加鱼肝油或多种维生素进行预防。
在日常管理中要坚持早、中、晚巡田,随时检查蛙的活动情况和水稻的长势。
检查田埂有否漏洞,防逃网是否牢固。雷雨时要做好防洪、防逃工作。注意驱赶白鹭、蛇等以防危害蛙类。疏通蛙沟,常换注新水,确保水质。放蛙水稻的病虫防治用药,不能使用杀螟松、三唑膦、菊酯类农药。
主持人:稻蛙共作如何进行越冬管理?
专家:当水温降到12℃以下,蛙便会停食进入冬眠,这时需进行越冬管理。在进入冬眠期前,用1~2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泼洒蛙沟,或者每亩蛙沟、蛙溜用生石灰300公斤进行带水消毒,然后将蛙及蝌蚪集中在蛙溜中冬眠。通常情况下,蝌蚪的抗寒能力较强,如有条件可以控制好蝌蚪的变态,提高其成活率。蛙的冬眠期一般为11月到翌年3月,喜欢在避风、避光、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越冬,因此也可根据当地情况,人为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供蛙越冬。蛙有挖洞潜伏的习性,可事先在田埂四周填充松土,然后铺一层软质杂草,供其掘穴冬眠。越冬期间,蛙溜、蛙沟水位宜保持在0.8米以上,用草帘铺设在蛙溜上,同时池底留淤泥5~10厘米,以便潜水蛰伏淤泥越冬,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体冰冻。
主持人:稻蛙共作的成蛙如何捕捞?
专家:9月开始成品蛙可陆续捕捞上市,捕捞一般在夜间进行,用灯光照捕,以减少蛙的应激反应。如果稻田中商品蛙被捕光或所剩无几,则需进行干塘处理,为翌年稻田养殖做好准备。
转发0评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