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政协委员刘志——
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振兴辽宁果业发展
本网讯(记者于险峰 张仁军)辽宁省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苹果、梨、葡萄、草莓、李、杏等落叶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生态位与粮食作物互补。近年来,我国抗寒优质特色果树产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围绕丰产、优质、多抗等育种目标,培育了一大批优良特色果树新品种,如寒富、岳阳红苹果,早金酥、南红、寒香梨等,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但制约东北地区果树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受到水果品种单一、树龄老化、劳动力不足、人才流失、技术滞后、集约化程度不高等综合因素影响,果品效益逐年下滑,生产成本逐年攀升,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破解传统栽培模式和老果园更新改造技术瓶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振兴辽宁水果产业?日前参加辽宁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刘志委员提出下如下建议:
一、积极引进推广名优品种,优化区域布局加强特优区建设
引进示范推广岳阳红、望山红、岳冠、早金酥、南红梨、辽峰、玫瑰香、中油4、中油8、国丰李等苹果、梨、葡萄、桃、李果树新品种,优化调整果业内部结构,加快名、优、特品种的更新换代,为促进果业出精品、创名牌奠定物质基础。
在大连、葫芦岛及锦州、营口的南部地区,集中发展优质苹果,其中大连、营口重点是品种更新和低效果园改造,锦州、葫芦岛重点是提高单产水平。大连、绥中南部是桃最适宜区,金州以南是甜樱桃和巴梨最适宜区,要加快发展,形成规模。朝阳南部重点发展国光、金冠苹果;鞍山、辽阳发展南果梨;锦州北部地区重点发展葡萄和苹果梨;东港重点发展草莓,庄河、凤城重点发展树莓、蓝莓。朝阳、丹东的北部,沈阳、抚顺、铁岭、本溪、阜新的全部,重点发展寒富、岳阳红等抗寒苹果及苹果梨、秋子梨系统的优良品种及中早熟葡萄。
按照特优区优先发展、适宜区限制发展、不适区不发展的原则,做大做强做优市场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优势主导树种和品种,促进优势主导树种向适宜区集中,逐步建立辽宁省特色优势果品种植区。
二、加强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实施品牌高端化发展
加强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积极引导组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果品合作组织,通过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对接,推动果业集约化、标准化进程,促进水果产业提质增效。
立足省获得的国家“地理标志”的绥中白梨、北镇葡萄、鞍山南果梨、东港草莓、庄河蓝莓、大连苹果等水果品牌,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新三品,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通过品牌实现果品溢价,带动水果产业经营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推进现水果产业绿色发展
培养一批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专业人才,着力解决果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充分利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发展急需的土专家、职业果农和务果能手,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结构合理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果农队伍。
积极推广果园生草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打造生态果园,保障水果产业健康发展;大力推进宽行密株栽培模式,提高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实现果业节本增效。着力构建现代水果产业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按照技术投资、政策投资、工程投资相统一的导向,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的水果生产基地,培育一批果业龙头企业,创响一批有竞争力的果业品牌,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果业绿色发展之路。
四、集聚创新要素,推动水果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科普基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科技类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加强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与专家团队对接,主产地与科技成果对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和推广服务机制,打造一批示范服务平台,支持院校和市场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
多措并举,整合各类惠农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建园、苗木、基础设施、农机具、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扶持或补助,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果业生产。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聚人才、技术、政策、资金、资源等创新要素,形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能管用、见实效”的具体品种、技术、产品和案例,助力我省果业兴旺、振兴发展。
转发0评论1